宁德时代被超越?
文章图片
文|蟪蛄
股价的变化总是裹挟着市场情绪 , 尤其是在充斥着躁动与不安的环境中 。 人们很容易用股价的变化去揣测企业的经营 , 替代理性思考与判断 。
股价走弱的宁德时代正处在这样的境地 。 LG新能源的上市 , 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掀起了涟漪 。 一些声音更是早早对宁德时代下了判断 , 认为已经赢到头了 , 为此抛出了一系列理由——地方国资参股的中创新航发展迅速 , 获得了一批客户 , 孚能科技与奔驰进行了更加深度的绑定 , 大众成为了国轩高科的第一大股东 。 自1月22日上市之后 , 被剔除板块指数、与特斯拉谈崩等“消息”层出不穷 , “宁王”股价累计下跌约15% 。
与股价相对应的是 , 根据韩国SNE新出炉的数据显示 , 2021年宁德时代在国际和国内上的市场占有率却在持续提升:宁德时代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2.6% , 国内继续保持50%以上 。
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竞争力的评判标准 , 更多反映的是“过去” , 在这样各类消息冲击的市场环境中 , 人们开始担忧宁德时代 , 是否如很多中国企业一样 , 陷入了大而不强的困境中?
01技术被超越?
动力电池之所以被归于高端制造业 , 主要因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能力 。 换言之动力电池的技术领先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电学、化学、机械学的理解 。
而电化学的认知需要时间来积累 , 因此技术的传承决定了企业的起始点 。 LG新能源与CATL可以说是宿敌 , CATL传承于ATL动力电池部门 , 早在消费类锂电池领域 , LG新能源就和ATL杀得刀光剑影 , 最终的结果是ATL凭借技术突破解决客户痛点脱颖而出 , 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 , 一跃成为全球消费电池龙头 , 最新市占率一度达到45% , 处在绝对领先位置 。
脱胎于ATL的宁德时代以同样狂热的技术基因使其在与LG新能源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比拼中保持领先 。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 , 宁德时代的研发人员数量已经达到9491人 , 占员工总数3.3万人近三分之一 , 远超LG新能源的3332人 。 从研发费用的角度看 , LG新能源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含消费电池业务板块)达4530亿韩元 , 约合24.4亿元人民币 , 占收入的3.4% 。 而宁德时代同期研发费用46.0亿元人民币 , 占收入总额的6.3% 。 这样的投入也不难理解 , 宁德时代要起诉塔菲尔、中创新航的专利侵权和蜂巢的不正当竞争 , 看着来之不易的成果被人轻轻松松的拿走 , 换谁也忍不了 , 当然这是个题外话了 。
研发团队人员与投入只是基础 , 但这却是企业有能力多点布局并在原有技术路线上取得突破的必要支持 , 随着时间线的拉长 , 企业间的技术实力将逐渐拉开 。
公开资料显示 , 过去LG新能源的材料体系重心在只在三元 , 不论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 , 而宁德时代切入动力电池以来便三元/铁锂两条腿走路 , 在工信部披露的量产车型电池能量密度数据中 , 方壳电池里宁德时代无论在三元还是铁锂都常年占据榜首 。
未来 , LG新能源的创新似乎全部ALLIN在材料体系 , 技术覆盖包括NCMA、固态电池、锂硫电池 , 近期迫于安全问题频出 , 对于一直拒绝的磷酸铁锂路线也终于放下了身段 。 宁德时代则是在材料体系、系统结构上双双发力 , 钠离子电池、无钴电池、无负极金融电池、锂金属电池、固态电池、无稀有金属电池、锂空电池、CTP、CTC、A/B模式可谓多点开花 。 去年甚至将CTP专利许可到了韩国大本营里的韩国现代 。
翻开LG的历史 , 其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也始于1995年 , 与ATL成立时间1999年几乎相差无几 , 但事实上 , 不论是消费电池还是动力电池差距都在拉大 , 除了研发团队人员与投入、深厚的材料理解与转化 , 还有赖于广泛且多元客户群体、产品上路实践的解决方案积累、长期高市占率下的研发创新“点子”反哺与进化 , 如此循环 。
- 电源|部分Newmine(纽曼)运动蓝牙耳机被召回,涉及数量为80个
- 单机器|海底捞要凉?被曝给顾客外貌“打分”,一年巨亏40亿……
- 网络|阿里、腾讯、火山联合发布直播新标准:延时将被压缩至1秒
- 80年代|5000元在80年代值多少钱?月薪过万真那么简单?00后都被忽悠瘸了
- 双碳|加速融入千行百业,物联网迈入黄金时代
- 小米12|Redmi K50电竞版标配!小米申请“神仙秒充”商标被驳回
- 半导体|涉案金额80万!微信红包接龙居然被用来赌博:参赌的都被抓了
- Linux|互联网的浪潮改变中国的商业模式,如果你不懂将会错过这个时代
- 裁员|涂鸦智能被曝裁员超700人,内部员工透露人员流失率高
- 美团“引火烧身”,一个时代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