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开始“人效管理”后,99%的企业都迈不过这三个难点( 四 )



自嗨没问题,拿结果说话呀。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又很难出结果,很难验证。所以,HR们最后总能被业务部门找点理由来甩锅。总结起来,HR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自嗨→锅”。

数据穿透人效管理

基于上述三个难点,HR们很难锁定业务流产出,匹配人才流投入,并以创新的选用育留职能来放大这种投产比(即人效)。人效自然也成了只能被观察而无法被影响的数字。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做到两点:

一是要把对于业务、队伍、职能的理解变成数据。

在商科上,数据化是检验是否理解的唯一标准。说白了,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深耕多时,你一定能够形成独特的观察视角,一定能够基于这些观察视角给出有穿透力的数据。反之,如果只能用“小感觉”或“大逻辑”来描述专业,那么,就是没有理解。流连“小感觉”的HR,把人力资源专业做成了一门“小手艺”;而钟情于“大逻辑”的HR,大多只会坐而论道谈“泛管理”。我相信,在专业领域一上来就谈“道”的,要不然就是大师,要不然就是骗子。

其实,现在的“数据化人力资源”之所以这么热,正是因为用“小感觉”和“大逻辑”很难被证实或证伪。“小感觉”是HR很私人的东西,他看得见,别人不一定能看见,而他看见的也可能是假象;而“大逻辑”一般都是对的,但却无法指导实践。数据是客观的,数据不撒谎,数据直抵真相。

二是要把对于业务、队伍、职能的数据串成一条因果链。

在我提出的“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模型里(如图),“职能→队伍→效能”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其中,“(人力资源)效能”是“业务”与“队伍”之间的桥梁。人效因果链是框架模型,但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殊的人效因果链,我将其称为企业的“人效经脉”。进一步看,还应该将“人效经脉”具象化、精细化,提炼出企业定制的“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HR Efficiency Dashboard,HED)”。

业务|开始“人效管理”后,99%的企业都迈不过这三个难点
文章插图

图: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是一种最准确的因果链,企业只有找到自己的“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才有资格谈人效管理。因为,此时的HR们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如何通过选用育留改变队伍状态,如何通过队伍状态形成人效结果。可以说,人效管理已经变成了一台精密仪器。

其实,单从业务、队伍、职能任何一个维度做数据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尽管数据客观,但不放入因果链的数据很难评价。在这条因果链上,效能是队伍的检验标准,队伍是职能的检验标准。再往外延展,业绩是效能的检验标准。

以穆胜咨询辅导过的某个企业为例。其职能维度的指标里,人才晋升指数似乎表现不佳,员工职涯发展不畅。但当我们以队伍维度的指标来检验,就会发现其职级体系相对简单,阶梯不多,显然这家企业没有意向做“快晋升”。此时,我们就不能武断地评价人才晋升指数“低了”。

但是,为了让队伍维度的员工战斗意愿强烈,职能维度的激励真实指数(我设计的反映考核是否真刀真枪的指标)就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水平,考核应该异常激烈。说白了,这家企业就是以“强势考核、大把分钱”作为主要人力资源体系设计思路的。他们员工对于title并不太感兴趣,更需要激励的反馈来让自己得到实惠,并证实自己的价值。

数据,只有连接在一起才最具价值。大量的HR却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的人力资源类数据都被隔绝在“孤岛”上,看似浩浩荡荡,最后却鲜有价值,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所谓的决策也根本影响不到经营。数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上的数据,才够准确,才有使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