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开始“人效管理”后,99%的企业都迈不过这三个难点( 二 )
遗憾的是,即使我们厘清了“懂业务”的定义,能够做到这点的HR还是太少了。
难点2:理解队伍之难
【 业务|开始“人效管理”后,99%的企业都迈不过这三个难点】对于“队伍”的理解不足,“队伍”即“组织+人才”。
“组织”代表组织构型(Organization Architecture),包括横向上的商业模式,纵向上的业务流程,整体上的组织结构,个体上的岗位系统。“人才”则是分布于组织构型中的个体。
具体来说,队伍建设有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层是将商业模式翻译为业务流程,再翻译为组织结构,再翻译为岗位系统。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工过程,极大程度上决定了队伍的效率。
第二层是基于这种翻译,在每一个维度的设计上,让公司相对于竞对具有起跑线上的优势。比如说,一般餐厅服务员的岗位只需要完成基本的服务,而海底捞的服务员是一个用户交互的界面,拥有各类免单优惠授权,能够根据现场感知提供超预期服务。这种定位,让海底捞的服务员在服务水平上具有了天然优势。
第三层是基于起跑线上的优势规划“建队思路”,在人才仓的打造上有序推进、定向发力,相对于竞对形成田忌赛马的效果。举例来说,对手在某支队伍上是多年的精兵政策,企业已经不可能更有优势,那是战略性放弃这个部分,从其他地方找补?还是用人头数去铺,形成对抗的可能?无论采用哪种建队思路,计算逻辑应该清晰,客观的“账面上”看应该是有希望获胜的。千万不要出现那种情况,客观的账算不过来,却只要求员工“死磕到底”,这是极度不理性的。
上述三层就是人力资源专业版OD模块(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组织开发)做的事情。但按照这个标准,市面上有多少合格的OD?大多数OD,在每层上都在打折扣:
第一层上,大多OD一般只管岗位,埋头设计。
但问题是,不基于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理解,他们真的可以定义出岗位吗?一个“深关系”和一个“重产品”的企业,他们的sales岗位职责可能完全不一样,前者应该是一个“客户关系专家”,但后者必须是一个懂产品甚至懂技术的“大顾问式销售”。如果没有这个分工基础,后续再怎么抓人效都会事倍功半。
现实中,造成这种尴尬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大量OD都习惯了孤立地考虑岗位,他们对于业务理解的先天不足延续到了这个环节。而直到设计出的岗位描述(或对岗位的人才画像)百般不适,他们也没有判断出问题的根源。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大量OD并没有和业务部门就岗位设计上建立良好的协作界面,长期扯皮。OD们认为,业务部门最了解岗位应该如何设计,而业务部门则认为,这是你人力资源工作需要的文本,你们自己搞定。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在这件事情上,业务部门的价值在于提供直接的需求信息,而OD的价值在于用方法论提炼需求信息,形成岗位描述。
第二层上,大多OD并不会扫描竞对,给出创意型的设计。
在大多数OD的眼中,这些部分很难做出创意。说起来让人无奈,一直主张自己岗位价值的OD,从内心里认为自己的岗位难以提供价值。但事实上,只要他们的嘴勤一点,腿勤一点,他们从竞对处获得的商业情报一定大有价值,基于这些商业情报给出的组织设计对于人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第三层上,大多OD根本不清楚企业的人才分布,自然难以合理规划建队思路。
- 人工智能|2021人工智能“创新之星”“创新人物”评选出炉 同盾揽获两项殊荣
- 小米|小米宣布捐赠5个亿!启动“小米青年学者”项目:已与北大签约
- 阿里巴巴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
- 海信智慧城市暴露野心:2025年超越“BATH”成为行业第一
- 红米手机|价格很香!2022年“好评率高”的3款骁龙870手机,最低仅售1699元
- 互联网+|“互联网+”时代下,智能包装市场前景广阔
- 平荣|全网第四的女网红,被重罚 6200 万!
- biotech|医疗科技创业是“勇敢者游戏”,如何打磨创新力、产品力、组织力
- 天猫|淘宝、天猫退款服务升级 500元内订单未发货可“秒退”
- 价值观|很多人都在讲“黄金圈法则”,今天换个角度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