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台建设:不只是IT工具,更是组织布局( 三 )


  • 整合能力——基于自身对于某一领域的理解,将各种服务进行整合的能力,相当于把木材搭建成一个木屋的基本框架。如供应链中台设计各类流程和标准,让供应商能够各司其职,高效服务于生产。
  • 交付能力——基于自身的基础能力,按照前台要求进行定制化交付的能力,相当于按照(前台)客户的要求对木屋进行一定的个性化。如供应链中台根据前台的特殊需求,给出弹性的服务。
  • 资源|中台建设:不只是IT工具,更是组织布局
    文章插图
    图2:业务中台的三项能力要求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03 数据中台建设的本质无论以“落地规则”还是“输送资源”的形式输送弹药,本质上都是业务中台沉淀知识的外化。知识,在这个时代是以数据为表现形式的,以数据来呈现知识,也是最高效的方式。数据中台是业务中台高效运转的根本支撑。
    当然,数据只是一个大概念,现在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毫不费劲地高呼“数据就是一切”。但数据从哪里来?如何在“落地规则”和“输送资源”上发挥作用?
    让我们先回到知识的概念。我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知识有三层:
    • 指标(Indicator)——将看到的事实变成数字,进入一个绝对标准化的对话频道。例如,将人才的某项素质变成分值。
    • 模型(Model)——连接数字,说明数字之间的关系。在程序设计的语言里,有点像函数(Function)或子程序。例如,按照素质模型的5项维度来计算人才素质的综合得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型。
    • 框架(Framework)——连接模型,说明模型之间的关系。在程序设计的语言里,有点像类库(Class Library)。一项“落地规则”或“输送资源”的赋能,一定是依靠综合知识的支撑,一定需要调用某个领域的若干模型。例如,要为前台经营单元输送人才,需要综合经营单元里角色的素质、经验、技能等级等模型,甚至要考虑人才的业绩产出节奏,再计算出候选人的适配程度,选出最合适的人。
    数据,实际上是经过“指标”计量之后,在“框架”和“模型”里频繁计算后,得出有价值的资产。数据让规则适用更加明确,让资源分布更加清晰,从而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各种效率。
    数据中台的建设,我以前曾将其称为“全域数字化打通”。其实,数据中台应该称之为“业务中台的数据化”。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业务中台的建立,强行建立数据中台是很难打通各类业务的。而业务如果不能打通,那么数字化可能就是隔靴搔痒:一是收集到的数据就不可能有太大价值;二是数据的结果也很难产生足够的业务影响。最终,数据中台可能有名无实。
    数据中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连接了需求侧的各种应用场景,各种用户需求被翻译为数字,便于企业最大程度进行消化;另一方面,它连接了供给侧的各大职能,研发、采购、生产、客户关系等职能一体化协同,高效回应用户需求。这种“连接力”的根本原因是,数字是最没有争议的沟通频道,与传统沟通方式相比,威力不是一个量级。
    数据中台必然建立在IT架构上,但在这个方向上,尚且存在分歧。
    传统的IT架构匹配的是传统的金字塔组织,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按照职能划分,建设了若干具有重复功能且缺乏连接的系统,被戏称为“重复造烟囱”。显然,将能够共享的能力建设成为统一的平台,才能适应平台型组织的趋势。
    有的企业在寄希望于“微服务”这种模块化技术构架,这是不可取的。微服务依然是基于独立业务形成的“烟囱式解决方案”,不同之处只是在“烟囱”之间搭建了桥梁(通过标准协议进行访问),形成了一种松散耦合的效果。从数据层面来看,微服务的数据只能通过接口进行交互,无法在数据库层实现相互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