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投资下一个特斯拉,打造未来出行“巨无霸”( 二 )


侯晓林对市场进行分析,她认为,上一个十年不同梯队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现在相对集中,产业链上需要一个非常强的整合能力。侯晓林举例道,核心的零部件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所以符合条件的优质供应商是非常稀缺的。头部第一梯队的电动车厂,能够以一个很低的价格在第一时间去拿到这种头部的零部件,他们在控制力上、成本上是有极大的优势的,这样就会给后来进入市场的参与者造成客观的壁垒。现在从市场的角度,再去重新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动车厂,如果没有差异化的点,是有一些难得。现在从国家政策层层面上的话,非常鼓励资源和资本的整合,所以市场不会高度分散,而是说相对会在头部集中的一个格局。
黄榆镔也表示非常认同,美国有三家车厂,国内有 200 家车厂,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认为是需要有一定的整合能力的,国内现在需要做的是要发明未来的出行方案,需要很大的一个投入,我们现在学会了做车,但是很多零部件没有学会,我们做电机做的不是特别好,在半导体上面也是比较弱的,所以需要很多投入,需要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如果是分散在 200 家车厂里面,就要重新发明同一个东西 200 次,很耗经历、人才、时间,所以可以有更高效的方式。他也同样相信未来会有新的品牌和未来出行方式,例如城市空中交通,有可能在未来的 5~20 年,我们可以见证历史,见证这些变化。
在国内的电动车领域,目前主要是民用、商用。黄榆镔认为未来其他领域也会有新的应用的可能性以及投资机会。“我们相信未来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智能汽车联网,他会做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投的一家公司擎朗,他是从厨房开车开到桌子旁边,在海底捞餐厅里面自动驾驶。以后会有更多领域会发生。我们也看到了矿场里面的自动驾驶,以后还会有无人驾驶飞机等各种各样的新的出行方式,都会变成智能化。
侯晓林把她电动汽车未来应用领域归纳为深度植入场景应用的电动车技术。比如在矿场、码头,人工作业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用电动汽车去做,是相对简单的。因为场景路线路径相对单一,且更适合高效的、电动的无人驾驶,完全可以很好的解决到现在一些矿场或者是码头场景的痛点。这些场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利用无人技术的电动重卡进去直接去做一些采矿,或者说是物流搬运的话是非常好的。另外一个场景就是服务机器人的场景,现人力成本的上升,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他是在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电动小车的成本相对低廉,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写字楼里还是办公园区里,他能够非常高效快捷的代替人去送餐。” 展望未来,飞行汽车是未来 10~20 年我们希望可以达成的更新的场景。他不光能解决一些现在交通拥堵的问题,也其实是更好的能够满足我们即使到不了太空,先自己去探索一下天空的一个愿望。“
黄榆镔补充道,云启资本投了一个公司叫新石器,他的无人车早上会开到肯德基或麦当劳,把食物先放到无人车里面,然后小车早上都会跑到定点做零售早餐,所以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会出来,我们的生活应该会越来越好。
最后两位嘉宾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技术走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侯晓林表示,回观上一个时代,中国制造业大国出海,之前都是靠制造能力强,工艺好,人工成本低,打得所谓的成本优势来出海。但当下智能汽车出海,更多的是中国已经走到了先进技术发展的出海优势。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头部企业,已经陆续发往欧洲市场。无论是从技术上的领先性,他们现在出海已经完全不打成本优势了,甚至比当地的汽车其实卖的都贵。在当下的中国,代表的是革新创新世界一流技术的出海。这是我们当前行业的一个核心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机遇。说到挑战,主要还是政策法规性的挑战和各个国家人文的特征的挑战。因为不同的国家文化具有差异性,所以从宏观政策以及人文地缘的差异,导致了中国电动汽车在出海时可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现在这三家都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和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我们以前买一辆车,他可能买回来是什么样,在他报废的时候还什么样,但现在电动汽车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智能化的一个终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升级一次软件,内容平台各方面全部要去更新,完全需要定位到当地的内容或者地缘文化的风俗,整合到这套系统里,如果软件系统没有那么及时的更新,整个用户体验会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