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死磕智能化,小鹏汽车的未来有多少种可能?( 四 )


再例如,小鹏汽车的“自动跟随功能”也是用户的心头之好。每当驾驶者遇到交通拥堵时,打开自动跟随,便可以手离方向盘,脚离刹车和电门,让车子自动跟随前方车流。对于在城市生活中常常遭遇堵车的用户,这一功能无疑相当实用。
同时,一套足够智能的车内人机交互系统,也让传统的驾驶舱成为了“智能座舱”。绝大多数车内操作都不再需要手动,而可以用语音方式让系统执行指令,甚至包括“调整空调吹风方向”这种细腻操作。
使用者也无需刻意进入“对机器说话”的状态,而可以用自己最自然的说话方式进行交互。例如,在询问系统“今天天气如何?”之后,当系统开始叙述当日天气状况时,使用者完全可以“打断”它,并追问“明天呢?”。再例如,当主驾驶与系统进行语音交互时,坐在副驾驶的乘客也无需刻意保持安静。因为小鹏的语音系统具备“双音区锁定”功能,可以做到“只听主人的话”。此外,小鹏在车内APP生态和影音内容呈现方面,也做得足够出色。
这些智能化的表现,都让小鹏汽车区隔于传统功能车,而更趋向于人们心目中的智能汽车。再加上小鹏汽车推出的几款产品在外观设计上都极具时尚感、未来感,也让更多年轻的潜在用户群尤为关注起这个“漂亮的、聪明的家伙”。
然而有一件事,何小鹏心里很明白:无论是造车新势力也好,还是互联网造车也罢,最根本的,还是造车。任凭你有再多智能创新,能够实实在在把车子造好,才是一切的前提。何小鹏很清楚,从互联网人到造车人,自己在思维方式上需要完成一个跨越。
过去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自己要做一件事情,基本上是不需要影响到公司以外的人的。一款软件从设计到研发,并不需要供应链、制造端、物流渠道的配合,于是它也就更容易查漏补缺、更新迭代。那时候,自己想要对产品做出一个改变,只要调集一个小团队进行快速调整、即时试错就好,所要付出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可控的人力成本。
然而一旦自己进入造车这样的硬件领域,就不得不经常要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哪怕只是想改良一个车门把手,都需要为这个把手而重新开一次模,至少要砸出五百万费用,花费八、九个月的时间。因为,这一个把手的调整,很可能需要上下游整个产业链条共同配合,并且一起付出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才能实现。
面对巨大的试错成本,何小鹏需要不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小鹏汽车曾设计出一个很酷的驾驶座椅,兼具智能化与舒服度。但供应链的同事告诉何小鹏,如果要配置这个座椅,就需要从车顶将其吊装到车里,成本太高了。无奈之下,只能另作它想。
造车,让互联网出身的何小鹏对硬件产业饱含敬畏之心。有一句话是他在公开领域以及公司内部反复提及的:“赢在格局,输在细节。”他不断提醒自己,要用最谨慎的态度去实现那些最惊艳的想法。
仍未退出,继续陪伴
小鹏汽车的核心收入源于汽车销售,所销售产品主要包括小鹏G3和小鹏P7等。历年来,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95%。2021年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台,为2020年的3.6倍,同比增长263%。
上市至今,小鹏汽车的营收快速增长:2020年营收58.4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51.8%;而2021年,仅Q1、Q2、Q3的营收,即分别达到29.5亿元、37.61亿元、57.2亿元,预计第四季度营收更可达71亿至75亿元。以技术带动产品升级的小鹏汽车,未来可期。
而也正因为持续看好小鹏的未来,虽然小鹏汽车已经成功上市,且市值状况良好,但GGV仍维持着all in的状态,陪伴小鹏继续成长。GGV相信,真正属于小鹏汽车的时刻,还在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