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启示录:如何寻找“海底捞们”的反弹拐点?( 三 )


文章图片
收入情况的反转 , 体现了星巴克业务调整的有效性 。 但实现这样的结果背后 , 似乎有不少花钱的地方 。 那么 , 整体支出上划算吗?
支出端:“蒙眼狂奔”带累供应链 , “心机”裁员解决低效
数据显示 , 2000-2008年 , 星巴克全球店数“蒙眼狂奔” , 增长了1.31万家 。
星巴克启示录:如何寻找“海底捞们”的反弹拐点?
文章图片
众所周知 , 餐饮行业的规模扩张 , 规模效应有限 。
这里面 , 就涉及可变成本——原材料以及仓储运输成本(供应链)来说 , 一般卖得越多 , 成本越高;卖得少 , 成本也相应较低 。
但在2008年 , 星巴克的情况却是逆“常识”的 。
数据显示 , 2007年10月-2008年10月 , 星巴克在美国开店至少一年的门店销售额 , 下降了10% , 但同期星巴克在美国的供应链成本却增长了10%——从7.5亿美元上升到8.25亿美元以上 。
也就是说 , 销售额降低了 , 可供应链成本却在不断上升 。
而这样的情况 , 在门店人员上也有着类似的呈现 。 一般来说 , 门店人员的数量和单店销量的情况成正比 。
星巴克启示录:如何寻找“海底捞们”的反弹拐点?】可这一时期 , 在门店销售额下滑的情况下 , 星巴克的单店配备员工数 , 却大幅增加 , 甚至在2006年最高达2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