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盲盒经济,盲目发展

编辑导语:近年来,盲盒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是谁在消费盲盒?盲盒走向又如何?本文从盲盒经济的爆发入手,为大家分析了盲盒的消费对象以及未来走向等等。一起来看看吧。
二手|盲盒经济,盲目发展
文章插图
一、盲盒经济的爆发1月14号,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这是全国首个盲盒行业相关法规,作出了以下建议:
“盲盒内商品实际价值应与其售卖价格基本相当,单个盲盒的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且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确认监护人同意。”
这标志着盲盒近几年野蛮生长的阶段告一段落。
如同很多时尚潮流一样,盲盒也是舶来品。
盲盒起源于日本的“福袋”,最开始是超市为了处理滞销的货物而将其放入不透明的袋子中,通过塑造不确定感来吸引客户的购买。这时候的福袋中往往是袋内物品的实际价值高于福袋的定价。
随着日本二次元的兴起,包含各种手办玩偶的“扭蛋机”也随之出现。
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类“盲盒”概念开始以集卡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尤其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一阵消费热潮。
经过国内潮玩市场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发展,盲盒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尤其在2019年前后集中爆发。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非透明的包装中加入物品,借由消费者的“赌博”心理而实现商品的售出。
盲盒经济则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
一般来说,消费者只知盲盒里可能出现的款式,但无法确定具体的物品。
最早的盲盒往往包括各种手办、联名的IP玩偶等。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似乎出现了“万物皆可盲盒”的情况。
各种餐饮盲盒、美妆盲盒、图书盲盒、机票盲盒、考古盲盒、宠物盲盒等层出不穷,受到大量消费者尤其是95后年轻人的追捧。
国内的盲盒定价不一,许多在59元左右,有时候一个系列的盲盒包括8-12个,为获得一些“热门款”甚至是“隐藏款(系列中抽中概率最低的款式)”,消费者会消费近千元的资金。
有些消费者为了保障获得全系列的盲盒款式,还会进行“端盒”的操作,即一次性购买整个系列的所有盲盒款式。
如今国内的盲盒往往是其定价、设计价值远高于物料价值。
不过即使是这样,还是挡不住消费者的热情。有的爱好者可在一年内为其消费几十万元;一些进行二手交易的隐藏款,在某鱼等平台上其价格还能翻40倍后出售,由此也催生了盲盒的二手交易市场,带动了一波“炒作投机”。
2019年,仅天猫“双11”的盲盒销售额就达到了8212万元,单日成交额同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368%;到2020年,这一成交额上升至1.42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近73%。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盲盒交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18年,某鱼平台共有近30万的盲盒玩家出售盲盒,比2017年增加了320%。
盲盒对主体消费者的吸引力极大,其买入的盲盒数不胜数,也怪不得有“少年一面墙,北京一套房”,“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的调侃。
二、谁在消费盲盒在这些入坑的消费群体中,95后的年轻人成为了盲盒消费的主力军。2020年,这一群体占据盲盒近4成的消费比例,人均拥有量达5个。
对盲盒经济的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可以发现,近63%的消费者是女性。
从职业来看,大城市的年轻女性是第一消费主力,其次是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