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新冠疫情造成了研究迟缓 。 不过在那段时间 , 我有大量的Bench-freeTime , 自学了Python语言 , 后来已经可以独立写代码分析数据 , 这反而加速了后来的研究 , 也算是弥补了因疫情导致的延缓 。 ”虽然是药理学博士 , 但浙大校友梅柳竟然自己学会了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 。
Python也助力她发表了一篇顶刊论文 , 完成发论文这件大事之后 , 33岁的梅柳即将迎来另一件大事——成为一名妈妈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图|梅柳(来源:梅柳)
在半个月前发表的论文中 , 利用首创的分析MCM加载动态的方法 , 她和团队首次将活细胞成像技术与固定细胞免疫荧光成像技术 , 联合用于检测单细胞水平MCM复合体在人类亚细胞核内的加载动态 , 填补了该复合体在不同染色质环境的加载动态研究的空白 。 其中 , MCM的全称是MinichromosomeMaintenanceProteinComplex , 指的是微染色体维持蛋白复合体 。
1月26日 , 相关论文以《在不同染色质环境中起源许可动态差异的后果》(Theconsequencesofdifferentialoriginlicensingdynamicsindistinctchromatinenvironments)为题 , 发表在NucleicAcidsResearch(IF16.971)上[1] 。 目前 , 梅柳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做博后研究 , 是此次论文的第一作者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图|相关论文(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细胞周期第一阶段的晚期 , 对异染色质MCM加载极为重要
一般来讲 , 细胞在每次分裂之前都要完成DNA复制 , 以确保分裂之后每个后代细胞仍然含有与母细胞数量相同的DNA ,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遗传稳定性 。
但在DNA复制之前 , 细胞得先给部分DNA发放复制“起源许可” , 这样一来DNA只能在获得许可的位置开启复制 。 DNA复制许可(DNAReplicationLicensing)假说认为 , 染色质DNA在细胞分裂发生之前精确复制、且仅复制一次的过程中 , “起源许可”的作用至关重要 。
细胞内所有DNA都必须被复制 , 无论是处于致密的异染色质环境 , 还是处于疏松的常染色质环境 。 这意味着在有限的DNA复制准备时间内 , 也就是在G1期之内(G1phase , 一个细胞周期的第一阶段) , 所有DNA都要获得合适的起源许可 。
已有研究发现 , 起源许可数量不足、或分布不均 , 都会导致染色体遗传的不稳定 。 对于“起源许可”的生化过程、即MCM复合体的DNA加载来说 , 此前已有大量详实报道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但是 , 关于这一过程本身对于染色质环境是否具有偏好性、或优先级的研究 , 目前尚未报道 。
而在该研究中 , 梅柳通过向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导入带有不同荧光的细胞周期追踪蛋白 , 并使用活细胞成像记录细胞的生长周期 。
在活细胞成像结束后 , 梅柳又通过特殊试剂去除游离的MCM并固定细胞 , 随后进行MCM以及染色质标签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并通过高分辨率共聚焦显微镜、对单个不同时期的G1期细胞进行多层次3D成像 。
这时根据活细胞成像记录 , 即可知晓每个细胞的分裂史、以及所处时期;而根据固定细胞免疫荧光成像 , 则可获得MCM复合体的亚细胞核加载的数量 。
综合两者得到的信息 , 即可绘制出MCM在不同DNA复制准备时期、以及不同染色质区域的加载量 , 从而得到MCM的加载动态 。
基于以上方法 , 梅柳发现在G1早期异染色质加载MCM复合体的速率低于常染色质 , 然而在G1晚期异染色质与常染色加载MCM速率相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