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从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为何都不被资本看好( 四 )


但立志打造元宇宙的Facebook却在云服务战场上缺席 , 小扎也错失了时代给予一线巨头的云计算红利 。
要符合投资人对于一个高难度战略目标的认可 , 你至少需要在一个中级难度的新业务上做出成绩 , 再提出更大的远景目标 , 这样资本市场会更容易认可你在新目标上的完成预期 。
但是我们看到 , 无论是小米还是Meta , 都没有遵照登门槛效应去一步一步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 , 而是从一开始就画出一个大饼 , 瞄准一个有极大难度的大目标 , 反而给人一种病急乱投医、不切实际的感觉 。
不要轻易all in从业内对元宇宙的畅想来看 , 要达成Meta的远景目标 , 短期内根本不现实 , 100亿美金的亏损还只是毛毛雨 。 Meta也还不具备搭建与构建出一个完整元宇宙的能力 , 这也不是短期花钱能解决的 。
对于小米来说 , 造车如果成了 , 有望提升品牌溢价 , 汽车与手机的联动也有望带动手机业务的品牌高度与车联网生态 , 但如果失败 , 无疑也拖累了手机业务 , 延缓了手机业务的产品技术升级 。 毕竟 , 竞争对手在变强 , 但小米原本可以投入手机业务的研发投入与资源投入都投入造车了 。
如果元宇宙业务成了 , Meta无疑将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 不仅卖硬件 , 还能在软件营收上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 但如果不成 , 社交基本盘就更加危险 。 不同于微软亚马逊谷歌有云业务等第二增长曲线 , 谷歌还有Android移动广告稳定的盘子 , 而Meta没有第二个增长业务 , 投入元宇宙是孤注一掷 , 背水一战 。
无论是雷军 , 还是扎克伯克 , 都是有创业野心与远大抱负的创始人 , 雷军40岁时已财务自由但他认为自己一事无成 , 在《硅谷之火》的启发下 , 在对于成功的渴望下 , 雷军创立了小米 。
但小米发展到今天 , 瓶颈颇为明显 , 似乎对于雷军来说 , 小米的现状距离雷军眼中的成功还有一定的距离 。 因此 , 雷军把造车当成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 , 并表示这个决定意味着要做好全力冲刺至少5~10年的准备 。
其实对于公司创始人来说 , 有雄心壮志是必要的 , 敢于为未来前瞻性业务下重注也是创业者的一项重要素质 , 也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之一 。
但问题是 , 当主业的问题没有解决 , 贸然要all in一个需要巨资持续投入的项目 , 往往会引发资本市场的悲观预期 。
对于资本而言 , 对这种长期烧钱的项目并不是没有等待的耐心 , 而是能不能看到预期内回报的希望 , 这要求你在主业上的护城河非常稳固 , 以及在打造第二业务的能力上已经被验证过 , 如果主业护城河尚已失守 , 如何让资本跟着你的梦想窒息?
张一鸣曾提醒团队不要轻易all in , 在有资源之后 , 也不应轻易加杠杆 。 他表示:“很多公司 , 包括创业公司 , 会说咱们是不是抓住这个机会、赌一把 , all in 。 我自己觉得 , 随便说 all In 的公司有很大问题 。 “
张一鸣这句话其实值得很多创始人反思 , all in本质是陷入了一个小巷思维 , 不是进就是退 , 没有转圜的余地 , 其实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 , 陷入这种状态都是危险的 。
一家公司与一个人的生存是类似的 , 要灵活应对身边的危机与焦虑 , 给自己更多腾挪转移的灵活空间 , 毕竟 , 人生的路有无数条 , 一把梭哈 , 把其他的路都堵死 , 这是大忌 。
这或许是小米与Meta留给其他公司的教训 , 也值得他们各自反思 。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