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从小米到Meta:都有恢弘大志,为何都不被资本看好( 二 )


比如亚马逊亏损了那么多年 , 但其股价一直撑住了 , 2月4日 , 亚马逊公布了财报:2021年亚马逊净营收4698.22亿美元 , 同比增长21.7%;净利润同比增长56.41% 。
受财报影响 , 截至2月4日收盘 , 亚马逊股价大涨13.54% , 市值增加超2100亿美元 , 与Meta对照 , 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
事实上 , 资本非常清楚 , 过去亚马逊多年来的战略性亏损投入一直在加固它的电商零售与供应链物流以及零售基础设施的布局 , 让主业更加强大 , 强大到竞争对手没有动摇它主业的可能性 。

数据显示 , 2021 年 , 亚马逊销售了价值 6000 亿美元的商品 。 包括亚马逊本身和平台的销售额在内的总商品交易量 (GMV) 在三年内翻了一番 。 此外是第三方平台业务增长速度多年来一直超过亚马逊的自营销售额(它当前占其 GMV 近 65% , 十年前 , 占比仅为38%) 。
在云业务上 , 在2021年1至9月 , 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创造了高达444亿美元的收入 , 利润率达至30% 。 云业务的市场份额高居全球第一 。

强大的主业无疑给了资本市场很好的未来预期 , 亚马逊也没有辜负资本市场的等待 。 到今天 , 亚马逊无论在主业——电商零售的护城河 , 还是辅业——云服务都做到了行业第一 , 在智能音箱业务上——Echo系列音箱产品 , 也是行业第一 。
小米与Meta都在试图向资本市场说明 , 他们在新业务上的投入 , 也是一种战略性亏损 , 未来业务成型 , 会形成长期的盈利能力 。 但问题是 , 他们并不是在主业蒸蒸日上或者说在主业护城河已经足够深、盈利趋于稳定的阶段要开辟新的拳头业务 。
而是在主业出现问题与瓶颈 , 竞争对手在蚕食主业核心腹地营收空间、自身又无力在主业上破局的情况下 , 宣布要进军一个需要长期烧钱的新业务 , 且未来盈利与否都难以有清晰的预期 。
小米的问题是中低端市场的红利已经吃尽 , 高端市场又打不开局面 , 由于最初定位带来的刻板印象 , 小米品牌溢价始终难以提升 , 在核心技术与产品层面 , 与OV荣耀相比 , 也缺乏明显的竞争力 。 在国内市场 , 在2021年Q3 , 小米快速被荣耀反超 ,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排名前四 , 海外市场包括印度市场也不乐观 , 且增速明显放慢 。
小米造车 , 是想找到一个新火车头业务 。 自2021年3月官宣造车以来 , 小米及雷军的相关投资机构已先后投资数十家汽车产业链的企业 , 涵盖智能驾驶、芯片、动力电池等领域 。 根据雷军的规划是 , 小米汽车将在北京建设年产量30万辆车的工厂 , 汽车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
简言之 , 小米的造车周期还很长 , 计划投入规模很大 , 需要搭建更长的供应链 , 是妥妥的重资产烧钱项目 , 投资人能等到量产的一天 , 但要等到造车业务盈利 , 甚至成为小米的新的火车头 , 现在还没影 。
这与Meta颇为类似 , Meta投资元宇宙 , 根本原因在于主业——社交领域无论是用户时长还是广告营收都出现了问题 , 且Meta在短期内 , 主营腹地很难破局 。 这种主业现金牛出现危机 , 元宇宙战略性业务又是亏损无底洞的情况下 , 资本市场不看好是可以理解的 。
反过来 , 在主业护城河非常稳固 , 营收蒸蒸日上的时候 , 宣布投入一个未来几年预期亏损的大项目 , 往往会推动股价的增长 。 比如说 , 苹果如果某天宣布造车 , 那么大概率会成为利好消息 。
因为它的主营业务——以iPhone为核心的硬件业务与以App Store为核心的服务业务护城河非常稳固 , 其营收的稳定性非常强 , 它可以做到让主业现金流持续为辅业输血 , 直至最终盈利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