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I13|科技跑太快,再等等走得慢的人( 四 )




老年人客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样不低 , 滴滴内部会培训一套针对老年人的话术 。 第一个工作要求 , 就是让嘴里说的话「不专业」:因此很多滴滴客服的常用语都被舍弃了 , 比如实时单、预约单 , 在服务老年人时就要换成「你现在叫车」还是「什么时候叫车?」出发地、目的地 , 则换成「现在在哪?」「要去哪?」 这些都是为了更加方便老年人理解 。
老人多次重复 , 不容易听清的词汇 , 客服都要筛选出来 , 每周实时复盘和更新 。 比如 , 不同地区的乘客描述地点的习惯也不一样 , 对上海人会把门牌号叫「弄」这一点 , 卉卉刚上岗时就很不适应 。 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说自己在某某路的交叉口 , 或者所说的地点在地图上找不到 。 「如果一个区域多个老年用户用类似的方式描述地址 , 它就会沉淀成文档发到更多客服手里 , 让客服可以更快地解决老人的问题」 。
使用「电话叫车」的老年人来自天南海北 , 针对方言问题 , 滴滴还专门开辟了方言客服区 , 目前有粤语专组和四川话专组 , 未来将开放更多的方言 。
滴滴老年人叫车客服团队处理一个订单的时长平均在一分钟左右 。 但卉卉处理的一个最长的会话持续了 20 多分钟 。 当时老人想叫一辆车前往医院 , 但路程只有一公里 。 对司机来说 , 距离近费用也不高 , 跑一趟非常不划算 , 这就需要卉卉反复跟司机沟通说明情况 。
卉卉觉得 , 在这个过程中 , 客服就像是老人的「子女」 , 她会把自己想象成帮自己的父母在叫车 。

05
让更多老年人「走出去 , 看世界」


陈阿姨今年 72 岁 , 老伴儿 74 岁了 , 一直喜欢到处跟团旅游 , 每次都只能麻烦子女开车接送 , 但现在不一样了 。
「有次赶一大早的飞机 , 尝试了下滴滴的电话叫车 , 可以提前预约 , 但第一次用特别紧张 , 客服告诉我车牌号、车型、车的颜色、司机姓氏 , 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 。 」陈阿姨说 , 她提前一小时给司机打了电话 , 提前十分钟出门 , 外边下着大雨 , 司机孙师傅已经在雨里等了 , 司机师傅还帮她拿了行李 。 「我帮他打伞 , 他还让我别淋着 。 上了车我看他衣服都湿了一片 , 我眼泪都在眼眶里转 。 这个事儿一直在我心里 。 」陈阿姨还经常在社区活动、演讲 , 现在她逢人就推荐给身边的老年人 , 「我说咱们这个年纪也赶上一把高科技 , 大家就都笑了 。 」
陈阿姨这样的老人打车「安利官」还有很多 , 「老人帮助老人」也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
去年 5 月 , 在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下 , 滴滴公益基金会还联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 共同发起「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 。 一批批志愿者走进社区、走到老年人的家里 , 手把手地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挂号、打车、缴费 , 他们希望帮助至少 20 万名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 。


92 岁的章奶奶就是志愿者之一 , 自称「90」后的她在学会了使用滴滴老年版之后 , 通过面对面建群、组织活动等各种方式 , 教授自己的老姐妹们 。 「智能手机最大的作用 , 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融入社会 , 也会让老年人对生活有更多的激情 。 」章奶奶的愿望是到自己 100 岁的时候 , 可以培养 100 个老人「走出去 , 看世界」 。
2021 年 6 月 , 「滴滴老年版」公布数据 , 每月订单超过 240 万次 , 而电话叫车的用户藏身在更深的数字鸿沟之中 , 甚至不在智能手机的覆盖人群里 。 而老人打车这件事本身 , 对网约车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来说 , 承载了「服务」最本质的意义 , 让技术能够服务每一个角落 , 不遗落任何一个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