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喜茶裁员?避免ofo悲剧才是正道( 二 )


根据天眼查显示 , 从2016年至今 , 喜茶共完成4轮融资 , 据不完全统计 , IDG资本、何伯权、美团系龙珠资本、红杉中国、黑蚁资本、腾讯、高瓴、Coatue(蔻图资本)等一众知名机构均在其中 。
规模 , 是餐饮业的硬核指标 。 在这些顶流资本的助力下 , 喜茶也开启了飞速扩张 。 按照最新的公开信息 , 喜茶目前的门店数量已经接近千家 。
去年6月 , 多家媒体报道新式茶饮品牌喜茶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 , 投资方全部为老股东 , 新机构根本挤不进去 , 且投后估值高达600亿 。
但这场资本“造富盛宴”的另一面 , 则是喜茶尚未完成造血 , 无法摆脱资本续命的尴尬 。 对于资本来说 , 逐利才是本质 , 如何将600亿元的纸面金钱变为真金白银 , 才是他们所考虑的 。
如果按照600亿元估值 , 1000家店的规模 , 喜茶每家店面的估值都达到6000万元 , 堪称天价 。 业内人士表示 , 像喜茶、奈雪这样的公司 , 很难简单地把它们看作是传统的餐饮企业 , 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模型、营销手段、财务数据、用户运营等诸多方面 , 都多多少少有些互联网的味道 , 这很符合资本市场的胃口 。
不过 , 2022年开年 , 整个创投行业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 企业战投的角色寻求重新定位 , 对于喜茶来说绝非好消息 。
去年底 , “投资之王”腾讯以中期派息方式 , 将所持有约4.6亿股京东股权发放给股东 。 此事也被视为企业投资(CVC)即将步入“黄昏”的一个重大信号 , 而字节战投的变化则进一步地作证这一判断 。
此前有“不差钱”的互联网大厂接盘 , 使得项目们就像击鼓传花一样 , 每一次估值的上涨都让前一轮的投资人受益 。 往往传到最后 , “接盘侠”就是企业战投 。 当“接盘侠”变得审慎 , 生意也将回归基础逻辑 。
对于友商奈雪的茶来说 , 好歹已经冠上“行业第一股”的名头 , 投资者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 在投资者基础逻辑回归理性的当下 , 尚未登陆资本市场的喜茶 , 其焦虑也正幻化为裁员、内斗等管理表象 。 或者说 , 其背后的各大已入局资本 , 目前理应比创始人更加焦虑 。
喜茶与ofo的命运分野
在投资界部分人士看来 , 喜茶如今上演的这一幕 , 与昔日的明星创业公司ofo小黄车的轨迹几多相似 。 同为90后的创始人 , 赶上风口后权掌急速膨胀的公司;又同样在一定规模后 , 遭遇裁员等问题 , 又上演站队、内斗等权力戏码 。
一名接近喜茶的互联网人士告诉陆玖财经 , 聂云宸希望短期内可以看到核心团队带来的成绩 , 在无法达成目标后 , 所以总是很快的更换高管团队 。
“和我此前所在的互联网创业公司 , 状态十分像 。 ”该人士表示 , 原因就是老板在完成融资后手握庞大资金 , 发现远比一杯一杯卖奶茶来钱快 , 主要心思就在资本运作 , 其他的则希望通过职业经理人来完成 。
对于锦上添花而来的职业经理人 , 深谙“市场反馈不重要 , 老板高兴才重要”的心理 , 往往通过短期策略快速满足老板预期 , 不大可能静下心来长线布局 , 这种情况下 , 争业绩、内斗、站队也就成为常态 。
这种短期刺激的种种弊病正在显现 , 一名认证为喜茶员工的网友在脉脉上吐槽 , 喜茶基本都是直营店 , 品质差主要是品控差 , “有些店开业两三年才发现滤水接错了 , 制冰机直接接了自来水 , 所以你们喝到的茶饮有可能是用自来水制作的 。 ”此外 , 去年9月 , 喜茶因为员工误将饮品陈列道具拿给顾客致使顾客洗胃等事件 , 也让喜茶陷于食品安全的风口浪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