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O到普遍盈利,医疗AI或许还需要5年( 二 )


头部企业大都在2-3年前便开始构建自己的AI闭环。
举几个例子,科亚医疗从AI潜在需求旺盛的FFR出发,逐渐将单一产品向冠心病诊疗全流程扩张,发力球囊等偏向于心脏治疗方面的管线,形成心脏病诊治院内业务闭环。三级医院的认可与成套的技术,科亚医疗接下来可能在心血管诊治全产线发力,将上层技术向下沉淀,尽可能提升其接触更多的客户。
致远慧图、鹰瞳科技、体素科技均在眼科方面进行了深入布局,尝试从眼科转向糖尿病管理。致远慧图与体素科技在海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致远慧图通过与视光中心进行合作,为其眼底设备配置多病种眼底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在AI的支持下,患者通过一次眼底照相即可洞悉眼部健康情况,这一检查既可用于补充近视检查,也可创立独立的眼科检查项目,帮助居民更为及时、有效地发现眼部病变,尽早干预眼部疾病。
汇医慧影与深睿医疗的闭环均是建立在医疗IT基础设施与医技、临床科室的协同闭环,强调数据、应用流动的闭环,押注的是未来临床应用的流程数字化。汇医慧影的产品体系有大数据云平台,有数据中台,还有主动脉、骨、乳腺等AI辅助诊断工具,整个闭环已经开始跑起来。而深睿则在辅助诊断方面非常强势,拿下多张三类证,大量医疗AI相关论文登陆权威期刊。去年7月收购依图医疗之后,深睿医疗在医疗IT方面的相关布局已非常成熟。
上述案例之外,零氪科技、科亚医疗、医准智能等企业也建造自己的闭环。如此看来,过去以“AI+影像”、“AI+信息化”、“AI+健康管理”为企业打标签的方式已经有些过时。位于头部的各企业大都兼具上述多个赛道的能力,医疗AI的竞争在走向聚集的同时,也向着新的医疗赛道进行转移。
这一趋势有利有弊。一方面,AI更大的市场选择意味着更效率更贴近临床的解决方案,但另一方面,现在的“面”大都源于过去的“点”,但现在,我们很少看到有企业介入新的“点”。
致远慧图CEO孙宇辉在采访中对此做了解释:“每一个医疗AI产品的研发都要经历从数据收集、算法研发、临床验证、以及注册申报的过程。2019-2020年间,医疗AI行业过去积累的产品集中推出,并陆续拿证,因此给人以新产品迭出的感觉。
但从企业的研发战略来说,最开始研发的产品都是相对来说技术可达性比较优质的,后续新产品研发难度更大,需要更多时间,是正常的现象。另外,目前在医疗AI领域仍处于空白的细分领域已经不多了,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也有企业领袖认为,缺乏新“点”仅是暂时的。销售是往后数年来最为重要的事。“这几年来,数百亿的资金投入到了医疗AI之中,过去播下的种子终于随审批的通过迎来收获季,当务之急自然是趁着秋风赶收成。因此,在这个阶段,IPO融了多少、市值多少没那么重要,产品的多样性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借着三类证、借着三级医院‘国考’赶紧吃下市场份额。毕竟,有盈利,企业能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开拓新的点。”
畅想下一个五年2020-2021年间,医疗AI实现了审批审批的“从入门到熟练”。24个月的时间,NMPA总计发放了23张三类证,各个部位都有医疗AI软件通过审批审评,甚至连以NLP为核心的CDSS,森亿智能也在2021年10月拿下了二类证。
不过,注册准入的通过仅意味着AI能够进入医疗市场,在医院体系之外进行销售。要将AI闭环打造成套的解决方案植入医院,找到更多的用户为其买单,医疗AI企业必须通过接下来的物价准入与医保准入。
从IPO到普遍盈利,医疗AI或许还需要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