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不靠倒卖“冰墩墩”,腾讯、快手、微博谁借冬奥会“闷声发大财”?( 二 )


在内容设计上 , 抖音在首页将原本的同城视频栏替换为冬奥专区 , 其中特别设立了“冠军驾到”直播项目 , 从2月5日开始 , 邀请王濛、张丹、刘佳宇等专业运动员进行直播 。 微博同样有大V坐镇 , B站则是用户和官方账号二创活跃 , 通过图文、视频剪辑等方式“迂回”完成了对冬奥内容的全覆盖 。
主流媒体平台为了满足冬奥观众的内容需求花尽了心思 。 实际上 , 从另一个角度看 , 当视频逐渐成为赛事、体育等内容的主要传播载体时 , 不少平台对直播或转播权的需求变得不再迫切 。 更准确地说 , 围绕一个内容核心 , 新的社区生态正在逐步完善 , 它的关键词是参与感、强交互、全方位 。 体现在冬奥上 , 就是即使没有正赛直播 , 你也丝毫不会觉得和冰雪运动的距离太远 。
在视频中再造体育社区
在2021年Q2财报中 , 快手曾表示“有幸在体育垂类树立行业标杆” 。 “有幸”两个字 , 或许能让虎扑、懂球帝等真正的传统垂直体育社区目瞪口呆 。
正如前文所说 , 每一次热点的体育事件背后 , 其实是平台不遗余力运营 。 而传统垂直体育社区的优势在于用户高昂的热情、参与度、粘性 。 当视频 , 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开始做体育垂类 , 传统平台或许会有一些危机感 。 因为 , 视频的展现力和分发能力早已远超图文 , 比如在小红书上搜索“滑雪” , 除了装备罗列这样传统的种草内容 , 其余对生活的“标记”更多是一段全景视频 , 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他人看到 , 真正的滑雪是什么样子 。
在这个角度上 , 虎扑们更像论坛 , 而抖音、快手、微博、B站都在越发强化社区性 。 这是一种再造 。
短视频强大的分发能力 , 使得用户在除了评论区之外缺乏集中互动 , 所以 , 抖音、快手、微博都推出了运动员赛后专访、名嘴解读等形式的直播或集锦栏目 , 搭建了社区化的交流空间 。 而利用视频内容的自然流量 , 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对冬奥会赛事内容的直接发布 , 平台完成了对原始视频内容的补足 。 微博视频号一级入口中 , 放进了冬奥、谷爱凌、武大靖、冰墩墩等主题的视频集锦 , 而抖音、快手、B站都把冬奥放进了首页的几个一级栏位之中 , 只是在内容设置上各有特色 , 比如B站就在专区放进了自制“冰墩墩”等UP主原创内容 。

必须承认的是 , 冬奥会这样的高讨论性事件对社区的激活作用是显著的 。 在2月8日谷爱凌夺冠时 , 虎扑冬奥会专区的热度值一度超过篮球资讯区 , 仅次于热度最高的步行街板块 。 瞬时热度尽管不能保证留存 , 但也是用户交流意愿的体现 。 所以 , B站鼓励UP主进行冬奥投稿 , 而快手作为官方转播渠道之一 , 也由快手体育发起冬奥视频征集令 。
有了人气的社区 , 才好进行商业化的植入变现 。 而对强调冬奥内容本色、需要维持轻量化特性的平台们来说 , 如何把冬奥会的内容和商业化结合得天衣无缝 , 也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考验 。 它既关系到用户的观看体验 , 又需要平衡品牌的考虑 。
把冬奥会的内容“机智的”转化为生意?
以内容为核心的商业化 , 由于其展现核心基本都是以植入、点播、冠名、卡券等形式为依托的曝光 , 所以主基调依然是营销 , 这是流量变现最直白和简单的方式 。 而如果全景审视本届冬奥会与内容有关的商业化行为 , 有两个关键角色是最引人注目的 , 一个是在开幕式上风头出尽的安踏 , 另一个是夺冠后被深挖商业地位的谷爱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