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改名、重组、不信命,转战港股的京东科技值得看好吗?

佳能|改名、重组、不信命,转战港股的京东科技值得看好吗?


文|宁成缺
来源|博望财经
新年伊始 , 京东集团便开始寻求新的一轮资本运作 。
证监会官网显示 , 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科技”)于1月21日 , 向证监会递交了《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审批》 , 1月24日的进度为“接收材料” , 这意味着京东科技或很快就可以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
有消息称 , 京东科技正在与美国银行、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合作推动在香港上市事宜 , 计划于2022年在港IPO , 募资10亿至20亿美元 , 京东科技可能会在上市前进行一轮上市前融资 。
截至目前 , 刘强东已手握京东物流、京东达达、京东商场、京东健康4家上市公司 , 如果京东科技赴港IPO成功 , 它将成为刘强东旗下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 估值高达2000亿元的独角兽也即将出笼 。
那么 , 去金融化的京东科技真的能够美梦成真吗?京东科技至今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01
折戟科创板 , 京东科技卷土重来
京东科技成立于2012年9月 , 法定代表人为李娅云 ,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通过多渠道持股 , 以近30%的持股比例 , 为京东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
京东科技与蚂蚁集团类似 , 前身都是金融出身 , 2013年 , 京东集团将金融科技业务分拆出来 , 成立京东金融 , 至此开始独立运营 。
在此十年间 , 京东科技经历了三次改名 , 从“京东金融”到“京东数科”再到“京东科技” , 相对应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三个发展阶段 。
踩着金融的风口 , 京东科技的业绩比较亮眼 。 根据招股书显示 , 2017年-2020年上半年 , 京东数科(京东科技前身)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亿元、136.16亿元、182.03亿元及103.27亿元 , 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分别为-38.20亿元、1.30亿元、7.90亿元及-6.70亿元 。
这给了京东数科极大的信心 , 准备奔赴资本市场 。 京东数科最初瞄准的上市地是科创板 。 2020年9月 , 京东数科闯关上交所科创板 , 当月就回复了上交所第一轮问询 , 拟计划募资203亿元 , 发行不超过5.38亿股 , 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 , 目标估值高达2000亿元 。
但2020年下半年 , 因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 监管部门密集地针对网络贷款、数据安全、平台反垄断等方面加强监管 , 对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行业内的公司来说 , 上市已经不是明智之举 。 仅六个月后 , 京东数科又撤回了IPO申请 , 上市计划被搁置 。
根据京东数科当时递交的招股书 , 其主要营收来源中 , 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所占比例极高 。
从营收占比看 , 京东数科一共服务超过600家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机构 , 这些金融机构带来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占总营收比例高达41.48% , 已经接近京东数科营收的一半 。
为了突破政策性枷锁 , 京东数科做了一个决策 , 那就是去金融化 。
02
去金融化 , 京东科技的破局之道
回看京东科技的发展史 , 金融业务是其绕不开的基本盘 。
2013年12月 , 京东科技发布了创新保理产品“京保贝” , 面向中小微商家 , 首创秒级放款、随借随还、按天计息的普惠金融体验 。
2014年2月 , 京东科技推出了业内首款信用消费产品“京东白条” , 开创了互联网信用支付的先河 , 迅速成为行业效仿的目标 。
2015年10月 , 京东科技在行业内首次提出“金融科技”定位 , 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 , 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向“金融科技”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