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与重生:中国投影仪品牌跨境出海的三次跳跃

消亡与重生:中国投影仪品牌跨境出海的三次跳跃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雨果跨境 , 作者丨董昕毅
2012年1月 , 时任海信电器(现改名为海信视像)董事长于淑珉在中国工信部组织的“消费电子新机会”主题论坛上 , 对当年中国电视行业提出了六大预测 。 其中 , 最重要的预测是“智能化与泛化” 。 如果把这些预测浓缩成一个观点 , 那便是:传统电视正在消亡 , 但更在重生 。 [1]
这个观点的前半句 , 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 中国彩电市场零售规模从2016年巅峰时期的5089万台 , 下滑至2020年的4450万台;零售额也从2017年的1630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209亿元 。
中国电视行业整体遇冷 , 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 最先受挫的是外资品牌 。 前有2015年1月 , 松下关闭位于山东的电视工厂;2017年11月 , 海信收购东芝电视业务 。 后有2020年9月 , 三星电子关闭位于天津的电视工厂 。
行业的快速变革 , 让时任中国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乔跃山发出灵魂拷问 , “中国彩电企业必须思考 , 方向在哪里”?[2]
海信电器率先找到了答案 。 2012年春天 , 在拉斯维加斯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 , 海信电器掏出一台打磨了四年的DLP混合光源激光电视原型机 。 一年后 , LG电子才推出类似的产品 。 这是于淑珉对2012年中国电视行业进行预测的底气 , 也是海信“重生”的密码 。
消亡与重生:中国投影仪品牌跨境出海的三次跳跃
文章图片
(Source:洛图 , 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消亡与重生:中国投影仪品牌跨境出海的三次跳跃】在海信电器之外 , 各大传统电视制造品牌也在摸索新的方向 。 如今 , MicroLED、QLED、MiniLED等不同技术路线的电视产品层出不穷 , 唯一的共同点在于 , 屏幕越做越大、晶体管的数量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贵 。
但是 , 就像手机打败寻呼机一样 , 投影仪也正在对有屏电视发起革命 。 中国电视零售规模开始下滑的时候 , 投影仪的出货量正在快速提升 。
消亡与重生:中国投影仪品牌跨境出海的三次跳跃
文章图片
(Source:IDC , 前瞻产业研究院 , 安信证券)
安信证券预测 , 2024年中国家用投影仪的普及率将提升至5% , 国内市场规模约800万台;在海外市场 , 家用投影仪的规模也有望达到900万台 , 2020年-2024年的平均增速高达89% 。
那么 , 投影仪是中国品牌在“全球大显示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吗?
01颠覆:电视品牌存亡的回忆录
全球电视行业兴衰更替的背后 , 是不同技术路线下的博弈 。 索尼曾通过特丽珑显像管在90年代成为全球电视行业的销冠 , 三星则在21世纪通过液晶技术“重新定义了电视” 。 2016年 , 全球销售的2.19亿台电视中 , 三星占比21.87% 。 反观押宝等离子技术的四川长虹 , 40亿元的投资则打水漂 。
于淑珉所看好的DLP激光电视 , 顺手“干掉了”传统电视的核心组件:面板 。 这是对传统电视产业链的重大革新 , 但是激光电视依然需要菲涅尔屏幕承接光学影像 。
从传统电视正在消亡的2012年 , 到中国电视零售规模真正见顶的2016年 , 这段空窗期 , 是属于小米、乐视等互联网电视品牌的狂欢时刻 。
2012年8月 , 乐视网的乐视TV事业部独立成子公司——乐视致新 , 并获得外部投资 。 一个月后 , 在9月19日“颠覆日”发布会上 , 乐视宣布将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电视 , 品牌名称响亮且大气——乐视超级电视 。 乐视试图以内容切入电视行业 , 并在次年3月与“代工之王”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