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特征|冬奥会上的科技范儿( 三 )


应用这一系统 , 北京体育大学已经收集了大量我国运动员比赛中的动作技术数据 , 形成了数据库 , 为大数据积累、动作技术分析 , 动作训练反馈以及改进动作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
4、“冷环境”有氧耐力研究——保护运动员
众所周知 , 冬天运动时速度和力量会下降 , 也更容易受伤——由于温差 , 冷暴露使得身体温度不断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 这是人体为了保持正常体温的适应性反映 。 在急性冷暴露时 , 身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和减少散热量来维持正常体温 。 当正常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出现紊乱 , 以及皮肤和其他组织发生损伤时 , 体核温度或末梢皮肤温度会下降到临界水平 , 会影响到诸多器官系统 , 特别是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 能量代谢途径受到干扰 , 肌肉的收缩减慢变弱 , 神经传导延迟 , 影响运动表现 , 易发生低体温症、冻伤和非冻性冷伤等冷损伤以及急慢性呼吸道健康问题 。
冬季项目的运动员也面临这个问题——在冬季训练期进行雪上训练时通常长期、反复暴露于低温环境中 , 尤其是作为户外冬季耐力运动项目之一的越野滑雪 , 其冬季训练期间的训练和比赛均在冷环境下进行 。 运动员在冬季训练和比赛期所处的冷环境和比赛时间的不同组合会使其承受多种低温应激刺激 。
研究发现 , 直接暴露于环境中的前额对环境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 前额温度变化不仅可以反映肌体对环境温度的应激情况 , 也可以间接反映骨骼肌的温度 。 骨骼肌温度降低影响其收缩活动 , 使耐力运动表现、力量和爆发力水平下降 , 影响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 。
那么 , 如何保护身处寒冷中的运动员呢?
目前认为的最佳有氧耐力表现温度区间指标可能不太适合身穿专业比赛服的冷环境受试者 。 冬季雪上耐力项目训练或比赛温度环境多在零下10至0摄氏度之间 , 如目前我国冬季项目运动员主要的训练场地吉林雪洞 , 温度环境恒定设置在零下6摄氏度 。 在此环境下穿着专业比赛服时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特征并未进行过研究 。
因此 , 研究团队通过模拟吉林雪洞零下6摄氏度的冬季项目训练环境 , 呈现了在冷环境暴露时最大有氧耐力运动表现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 为低温环境运动训练监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依据 。
现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冬季项目 , 不仅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 , 更是比赛背后各国科技力量和科技水平的比拼与展现 。 当前竞技体育成绩的提升早已不能单靠苦练来取得 , 科学的训练、科学的选材、科学的场馆、科学的装备、科学的保障等复合系统能力已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 。 仅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 从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始 , 北京体育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次 , 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奖6次 , 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组织贡献奖2次 。 自2017年以来 , 以学校“三个转型”的改革发展为重要契机 , 充分发挥“大学+基地”的办学优势、体育学科集群优势和强大的科研团队人才优势 , 努力实现科技助奥过程全覆盖、项目广覆盖、手段现代化、合作多元化 , 努力打造新时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高地 。
如今 , 一代代体育科研人正在攻坚克难 , 砥砺奋进 , 用科技服务奥运 , 助力全民健康 。
(作者:高 峰 , 系北京体育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