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拆解创新奇智:“AI+制造第一股”的底层逻辑( 三 )


前文提到过的创新奇智的智慧铁水运输系统解决方案,已经通过「1+N」合作与「1*N」扩张,可以在多个钢铁厂应用,并且可以下探入中小型的企业降低使用门槛。创新奇智收到的反馈还显示,有一家冶金行业客户的人力成本降低近70%,一个熔炉场地每年节省了超过400万元的成本。
所以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其提出的「1+N」合作与「1*N」扩张在未来将会在变现上提质增效,破解AI商业化落地不甚成功的行业痛点。
另外,对于工业、制造业来说,其软、硬件的转换成本都很高;很多工业或者制造业的客户不愿意付出时间代价、也不愿意花费更多的钱或承担更大的风险。
这就为创新奇智树立了很高的壁垒,“软硬结合”的供应一旦获得认可,便可以形成高粘性、产生高复购的可能。
创新奇智的招股书就显示,优质客户数量自2019年的13名增加至2020年的23名。优质客户的收入贡献百分比自2019年的49.8%上升至 2020年的82.5%,优质客户以金额计算的复购率为112.7%。
投资者|拆解创新奇智:“AI+制造第一股”的底层逻辑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创新奇智招股书
“AI不能停留在炫技阶段,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必须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将数据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
多次参与过港股基石投资的前机构人士对节点财经表示,创新奇智CEO徐辉曾说的这句话,很实在也很中肯。
该人士认为,近几年来在AI行业深耕的企业有很多,但是大家都有一个疑惑,看不到商业化更好的方式,落地方面其实也不甚理想。所以相比其他AI行业里的科学家创业团队,创新奇智确实具有更强的商业化运作能力,也具有很清晰的商业化路径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券商在今年的展望中对于AI行业的看法是:在创新奇智之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均已通过 IPO 审核,第四范式不久前也递交招股书,经过多年的技术实践耕耘,国内 AI 企业或将迎来一波上市潮,2022年也将会是AI企业在资本市场得到收获的一年。
所以“AI+制造”,不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投资者的收获中,“脱虚向实”的时刻都已经到来,我们也希望,人工智能这项革命性技术可以在这些企业的引领下,不断跳出学术圈,启动工业制造业的AI升级之旅。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