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在喷子那里,刘学州大概率白死了( 二 )


其实 , 任何有基本理性的人都不会把刘学州生母的说辞作为评判的最终标准 。 “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是热点事件的常态 , “兼听则明”是基本的舆论常识 。 这些常识在刘学州事件中没有发挥效用 , 是媒体的责任吗?

显然不是 , 那些网暴刘学州的并不是被《新京报》的报道误导的 , 因为他们并不需要什么引导 , 他们早就有自己的答案 。
互联网给每一个人打开了“上帝视角” , 也释放出了心底里的恶魔 。 网暴就是这么出现的 。02
网络暴力最可怕之处是 , 只有明确的受害者 , 却没有明确的加害者 。
加害者从不在场 , 甚至从不存在 。 网暴事件是千千万万的流量汇聚而成 , 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不会意识到自己作恶的后果 。
没有互联网之前 , 看新闻来了情绪骂一句“某某真不是东西 , 该死” ,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 这种日常的情绪宣泄也不存在危害性 , 就是隔空骂骂咧咧一下 , 骂错了又能怎么样?
互联网加持之下的舆论 , 把话筒塞到了每个人的手上 , 对绝大部分人而言 , 不过是把“不平则鸣”的场景迁移到了网上 。 还是很随性的骂骂咧咧 , 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
很少有人意识到 , 过去茶余饭后宣泄情绪宣泄 , 无责任无后果 。 但是 , “万物互联”时代 , 却是无责任有后果 。 口水还能喷死人啊?一个人喷没事 , 但是千千万万的口水真能淹死人 。
淹死了又如何?淹死了正好 。 就算是死错了 , 那也不多我这一个 。 集体无意识的恶意 , 叠加为集体有意识的加害 , 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 , 更不用说刘学州那样身世悲惨、心境凄凉的少年 。 这无边无际的恶意 , 是他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

刘学州感慨“生来即轻” , 其实谁又何尝不是呢?网暴无坚不摧 , 谁成了网暴的猎物 , 都无从逃离 。 互联网加持的舆论环境 , 在很大程度上让恶意的宣泄 , 成了一种娱乐方式 。
就算刘学州有心机、要生父母买房 , 又如何呢?有什么社会危害?损害了什么公共利益?那些“义愤填膺”、恶意满盈到底从何而来?那些喷死人的口水中 , 哪里是什么正义 , 不过是自我娱乐的快意 。
互联网为每个人打开了“上帝视角” , 却也放大了作恶的乐趣 。 个体善良 , 湮灭在乌合之众的狂欢中 。
03没有人为社交网络时代到来做好准备 , 媒体没有 , 大众也没有 。 互联网不期而至 , 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 却也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 重塑社会舆论生态 , 就是喜忧参半的互联网产物之一 。
网络让信息传播变得更为便捷、廉价 , 媒体作为信息中介的作用被大大弱化 , 对信息分辨、筛选和评价的权利被转移到了大众手中 。 造成的后果是多方面的 , 其中就包括网暴 。
目前为止 , 对网暴无解 。 惩罚网暴者?不仅存在“法不责众”的古老难题 , 在伦理上也很难接 。 到底哪一根稻草压死了骆驼 , 根本说不清 。 绝大部分参与网暴的 , 都只是宣泄了一点小小的恶意 。
不仅外部惩罚难以措手 , 诉诸道德自律也很难奏效——人最擅长的就是原谅自己、苛责他人 , 指责《新京报》害死刘学州的正在这样做 。
诉诸道德不是不对 , 但是社会大众适应新技术的道德进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技术问题还得技术解决 。

互联网平台企业应该探索一些有效的保护机制 , 避免刘学州这样的普通人、弱者承受舆论的重压 。 他们没有强大的公关力量保护 , 没有足够的资源对抗舆论的恶意 , 让他们和明星、政要们一样频频登上热搜 , 无异于将其置于危险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