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如何打造具备PLG潜质的技术型产品?( 三 )


1. 高度:借助对人性的理解,提升产品的高度产品的高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产品后续的长远战略。好的技术型的产品,需要避免成为工具型的定位,尤其是Saas和Paas型产品。在充分的用户调研基础上,最好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款产品?它解决用户的什么问题?(而不仅仅是公司和老板的要求)就像微信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一条条的聊天框和朋友圈,而是用户的情感沟通需求和价值展现。

  • 数据类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数据,但是他们不想看到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或者成千上万的表格,也不是一堆可视化图表的集合,他们希望是能快速洞察,找到关键增长点和问题点。
  • 物联网型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终端,但是他们不想看到成千上万的设备同时直接出现,没什么真正意义,也会严重影响性能。产品需要对信息进行适当聚合和抽象,并给予一定的控制权。
  • 智能型产品:表面上用户看到的是算法和模型,但是他们也不想像看论文一样看到一堆指标,而是希望看到不同参数之下模型的不同细节以及它们对真实或者模拟世界的影响。
所以技术型产品需要找到背后的核心抽象和用户的真实诉求,进行提升后才有可能去融入情感。纯粹的工具类产品是很难去融入设计师的感情和理解。
2. 厚度:从反思层思考,增加产品的厚度在《设计心理学3 · 情感化》一书中提出的本能,行为,反思3个概念,简单来说:本能层重外观设计,行为层重交互行为,反思层重情绪上的唤醒和认同,通过这三种层的递进,可以让产品有效的变厚。
在产品框架设计足够灵活的前提下,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是可变的,而在每条路径的关键节点上,是否有惊喜点和回报,让用户得到收获和思考,是产品厚度的体现。通过好的用户体验地图,B端产品的设计师,可以提前发现和设计用户的”Aha Moment”。例如:
  • IaaS型产品:完成万级别的服务器的在线升级,顺手剔除几台即将挂掉的服务器
  • PaaS型产品:轻松找到模型的最佳参数,重新训练,并弹指间推送所有终端部署生效
  • SaaS型产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发现业务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些都是技术型产品的用户高光时刻。
好的产品体验,要让用户能够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有探索的空间和动力,而不仅仅是本能和行为层的大集合。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太刻意为之,影响用户的大局便捷性。它应该让产品的每一次功能完成,回想起来都是一次有趣的旅程,并在结尾处有一定的仪式感,可以回味,并有向人分享的欲望。
3. 温度:通过人性化的体验设计,增加产品的温度技术型产品,一般使用时间会比较长,高度再高,厚度再厚,但如果没有温度的话,用户始终会疲倦。这时候,就需要加上人性化的体验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可以让用户降低使用的难度,得到高级感的感官享受,发现不经意的小趣味,体会到产品的温度。
大体上来说技术型产品,可以通过构、形、质、色、体、画(构图、形状、材质、色彩、字体、插画)六个要素的组合,让界面看起去更加清晰、连续、流畅,整体上给用户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美的感觉。它们分别是:
  1. 构:有节奏感的版式设计
  2. 形:合理的形状
  3. 质:微妙的质感
  4. 色:丰富而不张扬的色彩
  5. 体:恰当的中英文字体
  6. 画:贴心的小插画和吉祥物
这六个要素,在后面的设计篇会有详细的阐述,如果设计师能够在这六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那么很大概率上可以让用户可以收获一款具有温度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