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二 )


根据2021年11月数据显示 , 奥动新能源已在全国合共建设超过500座换电站 。 并且 , 感受到换电春风的奥动 , 在去年发布“红色奥动战略计划” , 将其规划中的换电站数量翻了一倍 , 称在2025年要在全国布局10000座换电站 。 相对来说 , 伯坦科技在换电站数量扩张上较为保守 , 截至2021年11月 , 旗下换电站达107座 。
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文章图片
第三类则是如宁德时代一样 , 从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切入运营的玩家 。
比如协鑫能科 , 从清洁能源运营切入换电站运营 , 旗下的换电站品牌“协鑫电港”从去年10月起投入运营 , 按照规划 , 其依托上市公司完成50亿定增 , 计划于明年共建488座换电站 。
此外中石化、中石油等传统能源企业也积极寻求转型 。 去年 , 二者与蔚来合作的换电站都已相继投入运营 , 并且中石化还提出了将在2025年之前建设5000座智能充换电站的目标 。
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文章图片
从上千到上万 , 换电站运营商们喊出的规划建设数量越来越惊人 , 一场竞速赛已经打响 。 这背后是换电行业发展中的独特逻辑:相比起技术上的优势 , 真正决定换电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应该是运营网络的布点、运营服务的密度 。
一位观察换电行业的投资人告诉「真探」:“头部运营商确实掌握了很多技术上的细节 , 但实话实说 , 我并不认为这些技术细节是多难的一件事 。 ”
“换电的技术又不是特别难 。 ”聂亮也认同这一点 , “换电行业真正的关键壁垒在于你的技术要适合你的商业模式 。 在道路正确的情况下 , 那么大家竞争的就是布点了 。 ”
一笔难赚钱的生意?
所谓技术与商业模式的适配 , 在换电行业里通俗来讲 , 就是电池如何换(整包换、分箱换)以及在哪儿换(到站换、上门换)的问题 , 不同的换电路线对应着不同的运营模式 。
宁德时代选择的是分箱换电的方式 , 即电池被设计成最小化的标准模块(这种电池也被形象地称为“巧克力换电块”) , 车主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数量的电池自由组合 。 在宁德时代之前 , 伯坦科技一直采用的也是分箱换电路线 。
奥动新能源与蔚来 , 则是整包换电路线的代表 , 即采用“一车一电”的模式 , 将电池直接整包更换 。 这样的换电方式操作更加简便且迅速 , 技术迭代后形成了全自动化的整包换电方案 。
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东方证券
除了两种不同的换电技术路线外 , 换电行业目前还主要分为两种服务模式 。
一种更常见的是运营商建设换电站 , 车主必须要将车开到换电站进行换电 。 这种模式下 , 成本高、资产重、盈利难是行业内老生常谈的痛点 。
虽然不同的运营商都给出了较乐观的盈利模型:伯坦科技测算 , 一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大约在400万左右 , 一天服务250辆车的情况下预计年营收可达900万 , 扣除电费、折旧、人工等费用后内部收益能达到20%;协鑫能科测算 , 单个换电站对应的投资收益率为10.2% , 对应投资回收期为5.22年;了解奥动新能源的投资人透露 , 其单站回本时间约为四年 。
并且 , 奥动新能源提出2025年要建设一万座充电站时 , 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随着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换电站进一步规模化扩张 , 整体建站成本将实现大幅下降 , 相应地盈利能力也能够提升 。
但在实际情况下 , 换电站的运营非常讲究规模效应 , 因此营收与利润能不能爬坡到预期的数字 ,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换电站“点位”的选择 。 比如说 , 在北京、上海与沿海地区新能源车保有量较高的城市的关键位置 , 换电站每日服务的汽车更多 , 电池利用效率更高 , 回本就更快;而换电需求较低的区域内 , 换电站营收的爬坡可能就遥遥无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