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FOMO的量子商用黎明

编辑导语:身处互联网中,不少人都会害怕错失风口,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算法的进步,量子计算是否真的迎来了商业化浪潮?关于这一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判。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对量子商用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不妨来看一下。
实验室|FOMO的量子商用黎明
文章插图
身处快速动荡的变局之中,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FOMO情绪,即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有的焦虑并无必要,几天不网上冲浪,其实并不会真的错过什么八卦新闻。但有的事物却饱含着进步与变革,需要所有人的密切关注,就像曾经的互联网、AI,以及,正在从幻想走进现实的——量子计算。
从1931年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的几十年来,“量子”一直是一种强大而神秘的技术,它深藏于全球顶尖学府和实验室,吸纳着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庞大资金。而因为遥远,也很容易成为骗子的温床,这些年大家可没少听说量子床垫、量子水杯、量子速读之类的闹剧。
所以在谈及量子计算的商业化之前,有必要再再再强调一下,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区别:
经典比特的状态是0或者1,而量子比特能够同时表示1和0,调控量子比特进行计算,能够指数级地提升计算速度。经典计算需要10亿年才能解决的问题,量子计算可以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解决。但因为量子比特的状态(叠加和纠缠)极不稳定,通用量子计算机也存在环境敏感、易受干扰、错误发生频率高等问题。
目前,量子计算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

  1. 模拟,通过量子模拟化学反应,辅助优化,AI推理和模式识别等;
  2. 通信,对通信安全加密,创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3. 感知,开发精确的量子传感器。
历史上,有很多技术没能在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转变中幸存下来,今天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也曾经历过数次低潮。显然,量子计算跨越了鸿沟。
IDC认为,2021年是量子计算行业的关键一年。总的来说,它变得:
更加普及,从只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使用,开始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从云上访问;
更加实用,现在已经出现了数百个应用实例,覆盖从金融到出行等诸多国计民生行业;
竞争更加激烈,2021年科技巨头们几乎都在加速量子商业化布局。2021年7月微软的风投公司参与了初创公司PsiQuantum的4.5亿美元投资,11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要把量子科技团队Sandbox(“沙箱”)分拆出来,使其成为独立的量子技术公司,加快融资扩张……类似的动作还有很多。
虽然技术层面仍然存在巨大挑战,但我们已经处于量子计算的商用黎明。随着量子计算商业化步伐的加速,对这一变革性技术保持一点FOMO,是必要且关键的。
那么,当我们FOMO,究竟应该关注些什么呢?
一、量子商业化浪潮,真的来了吗?或许你会疑惑,这会不会又是一次“狼来了”,“量子FOMO”是否在消耗大众的情绪、传播并不成熟的技术价值?这种担忧非常合理,我们不妨通过三个关键指标,来衡量一下量子计算是否真的具备商业可行性:
1. 早期使用者的增多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是在军事和科研领域应用之后,由一批商业领域“先吃螃蟹的人”扩大的,从通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莫不如是。其实早在2011年,D-Wave就发布了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但此前量子计算主要是被各种研究机构和高校使用。
而近年来,全球大型商业组织,比如宝马、大众、福特和戴姆勒等汽车企业,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医疗机构进行DNA测序、药物研发、化合物模拟等实验,都开始尝试引入量子解决方案。就在1月5日,美国的量子药物发现平台Tacchyon宣布与英国生物制药公司PhoreMost Limited合作研究下一代癌症疗法,通过量子计算确定疾病靶点,最快速找到小分子药物,可能让肿瘤很快得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