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陈根:阿里并购,为什么总是绝对掌权?( 三 )


另一方面 , 阿里这样做 , 给自己在投资界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和名声 。 许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 , 正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创业心血被阿里毁于一旦 , 才拒绝被阿里收购或者入股 。 比如美团的王兴 ,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美团最开始是阿里投资的 , 后来王兴因为不满阿里的做法 , 才转投腾讯 , 甚至成为了阿里的死敌 。
不同于阿里 , 腾讯采取的则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投资策略 。 这从腾讯的众多投资公司中就可以看出 , 比如京东 , 美团和拼多多等 , 腾讯不仅入股这些公司 , 它们提供发展资金 , 而且还将自己的社交流量开放给它们 , 扶持它们的发展 。 更重要的是 , 腾讯从来不干涉这些公司的“内政” , 准许它们独立运营 。 正是因为如此 , 所有被腾讯投资的公司 , 大多数发展得都比较好 。

绝对掌权背后 , 阿里焦虑尽显
当然 , 之所以会选择绝对控制所投资的公司 ,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 , 这样做 , 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战略以及决策 , 让这些公司为自己的电商主业提供流量 。 作为电商平台 , 寻找流量入口一直都是阿里的经营核心 , 而那些被收购的应用自然也成了为淘宝天猫导流的不二选择 。 最初虾米、优酷等平台上“边听边买、边看边买”的此类尝试就是最好的佐证 。
毕竟淘宝系只是购物平台 , 在各个购物平台中 , 用户的转换成本非常低 , 而且在网购越来越普及以后 , 淘宝系上的产品不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 因此 , 淘宝要维系自身的流量 , 就必须不断从外收购总产 , 比如视频优酷、外卖饿了么、网易云音乐等 , 给淘宝增加流量 , 或推出88淘宝会员增加客户黏性 。
于是 , 为了更好地服务电商业务 , 阿里通常会把被收购应用与其生态和技术的融合当成第一要务 。 但是 , 这一做法不仅打乱和降低了各平台的用户体验 , 同时也耽误了其发展的最佳时机 , 这也是虾米和优酷在卖身阿里后错失版权大战的重要原因所在 。 可以说 , 阿里自身所带的电商基因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虾米、优酷们日渐式微的命运 。
而腾讯与阿里正好相反 , 腾讯最不缺的就是流量 。 腾讯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 , 微信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2亿 , QQ活跃用户达到了6.9亿 , 至少在现在 , 没有谁能撼动微信和QQ的地位 , 腾讯在互联网社交领域稳坐首位 。 作为流量生产商 , 腾讯需要做的是为巨大的流量寻找出口并借此变现 。 腾讯游戏就是最好的例子 , 利用微信和QQ的强大流量 , 腾讯游戏平均日入超4亿 。
【阿里巴巴|陈根:阿里并购,为什么总是绝对掌权?】因此 , 被腾讯收购的企业不但可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 同时还可以得到腾讯的流量加持 , 而阿里的新老对手拼多多和京东发展如此迅猛也正是得益于此 。同时 , 被投资的公司也基本上都保持着原有管理团队的独立运营 , 前者仅提供资金和流量上的支持 , 而后者则有足够的专业眼光和自主能力在各自的行业内把握关键时机 。
对于腾讯和阿里的收购 , 江湖上也早有风闻:“跟腾讯混的 , 基本都成了独角兽;跟阿里混的 , 基本都成了供血袋 。 腾讯的根基是社交 , 是流量的起点 , 腾讯把这部分流量带给你 , 你想办法去变现;阿里的根基是电商 , 是流量的终点 , 需要别人给阿里引流 , 最后到阿里的平台发生交易 。 ”真是一语中的 。

绝对掌权背后 , 归根到底 , 是阿里长久以来面临的发展焦虑 。 阿里其实是面临了当前大部分中国企业一样的问题 , 就是在没有核心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 依靠曾经的电子商务网购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 必然会面临天花板 。 毕竟当前 , 电商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存量阶段 , 市场也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