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联想事件背后:中国企业全球化之痛

三星|联想事件背后:中国企业全球化之痛

文章图片


【三星|联想事件背后:中国企业全球化之痛】

2018年11月29日 , 《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主持人穆瑞澜的提问:“联想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一直摇摆不定 。 ”杨元庆回答:“我们是扎根于中国的全球性公司 。 我们有很多研究和开发在中国在美国、印度、巴西和日本也有很多研究和开发生产基地 。 我们取之于全球 , 用之于全球 。 ”

杨元庆估计怎么也不能理解 , 这种回答会成为一部分人眼里联想已变成吃里爬外的买办企业的重要罪证之一 。
2020年4月22日 , 任正非在接受了《龙》杂志总编辑贾正采访 。 贾正提问:“华为未来会将手机中的美国零部件都替换掉吗?”任正非回答:不会 , 美国永远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 我们去年在美国采购了187亿美元的零部件 , 过去只有110亿美元 , 大幅增加了对美国零部件采购量 。

任总的表述如果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企业家来说的话 , 恐怕会掀起网络舆论的滔天巨浪 , 不过实际上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 有网友评论:这恰恰表明任总具有高度的斗争智慧 , 麻痹敌人罢了 。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 , 国际化真的那么有必要么?华为的一位高管曾说: 没有国际化 , 就没有今天的华为 。 当华为面临着美国的打压 , 不得不退出了相当一部分国际市场的时候 , 有人说:如果把苹果打成三星 , 仅靠中国市场华为就可以做到全球第二!听到这样的说法 , 我估计任总只能苦笑吧 。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只会是一个:如果失去了全球化 , 华为最终将会无法生存 。
对于那些已经是全球化竞争的行业而言 , 国际化、全球化发展是早晚必须去面对的生存问题 。 你不出门去打狼 , 狼就会进门来吃你!
中国市场开放了 , 国际资本必然虎视眈眈 , 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进来吞掉任何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 。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 , 我们日常吃的小肥羊火锅 , 喝的哈啤 , 用的苏泊尔锅具、中华牙膏等曾经的民族品牌 , 其实早已被外资收购了 。
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真正全球化的企业?企业全球化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 , 包括出口期、初期扩张期、国际型、跨国型、全球型 。 而衡量全球化企业的标准又包括品牌覆盖度、市场占有量、研发全球化、制造全球化 。
有专家总结了过往中国企业全球化模式的“误区”:其一是“伪全球化” , 把中国商品卖向海外 , 出口创汇 , 全球化只发生在交易流程中;第二种则是“狭义全球化” , 在所在国当地采购 , 当地雇佣 , 实质只是生产环节的降本增效 。
真正有希望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 , 是第三种模式:广义全球化 。 相比前两者 , 它还涵盖了从研发、运营到战略制定各个环节的本土化 , 因而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
马云曾评价:中国真正全球化的企业 , 今天不会超过5家 , 可能3家都没有 。 如果真的说是只有三家的话 , 恐怕比较公认的会是华为、海尔和联想(当然杨元庆比较引以为豪的国际化企业的标签并没有给他带来期望的荣耀 , 反而是一地鸡毛的舆论纷争) 。
中国企业国际化、全球化需要交的学费实际上中国的优秀企业早就开始在努力寻求着通往全球市场的密码 ,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面对的是残酷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洗礼 , 同时还要应对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冲突及国际政治关系的巨大漩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