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从根本上打破“知网怪圈”

【打擦边球|从根本上打破“知网怪圈”】■ 然玉
中国知网最近接连遭受舆论炮轰 , 被迫作出让步:道歉、赔款、部分降价 。 对于深受诟病的知网商业模式 , 社会上讨论很热烈 , 许多人认为 , 知网作为内容传播主体 , 对学术交流的贡献无法磨灭 , 但过度的商业化阻碍了人们的知识共享 , “知网怪圈”必须被打破 。
“知网怪圈” , 简而言之就是作者与知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 。 作者和知网 , 本该是相互成全、互惠互利的关系 。 但在现实中 , 这种关系却异化成了一种单方面的胁迫与盘剥 。 可即便如此 , 相当一部分作者群体 , 对知网却仍是离不开、戒不掉——这种纠结状态 , 最是难受 。
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 , 知识不应该越来越昂贵 。 可随着知网持续做大做强 , 在这一细分领域“一家独大” , 几乎构成了垄断 , 拥有了强势的话语权、支配权 , 由此直接导致了相关内容网络传播权被巧取豪夺 。 其具体的操作手法 , 就是模糊法律概念 , 以无效的合同暗度陈仓 。
弄清楚“知网怪圈”的来龙去脉 , 打破怪圈的路径也就呼之欲出了 。 首先 , 就是重申法定的权责利 , 并以标准化的法务程序 , 来加以实施 。 其重中之重 , 就是明确平台转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先授权 , 后使用” 。 为此 , 就必须有便捷化的版权交易模块作为支撑;而除此以外 , 也不妨借鉴“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思路 , 严查其间“二选一”“霸王条款”等违法操作 。
当然 , 市场的问题 , 还需市场来解决 。 引入更多竞争者 , 搭建“学术论文”网络传播的多平台、多通道 , 同样是解题的必要步骤 。 当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前置保障 , 当知网违规操作打擦边球的空间被压挤 , 甚至当有了更多的“知网” , 所谓“知网怪圈”自然就被打破了 。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