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环球时报赴连云港特派采访人员单劼林璐文邹璇】编者的话:2010年投产的天鲸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超大型自航绞吸船 , 建成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 13年间 , 天鲸号为我国的填海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 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建设作出杰出贡献 。 近日 , 天鲸号回国作业 ,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登上这一“国之重器” , 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 感受在施工作业条件面临诸多挑战下中国高端装备的强大实力 , 以及背后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
文章图片
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造岛神器”天鲸号,近距离目睹大国重器真容】铁齿钢牙的“海中怪兽”
天鲸号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 2008年4月28日开工 , 建造周期历时21个月 。 2010年1月19日 , 天鲸号在深圳交船 。
天鲸号现任大副冉纲强见证了天鲸号这十几年来的历程 。 2009年 , 大学毕业刚加入天航局不久的冉纲强就登上天鲸号 , 从实习船员开始一路升至大副 。
在天鲸号船舱最顶层的驾驶台 , 《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见到了正在控制挖泥系统的冉纲强 。 他坐在驾驶台上展开双臂 , 双手在身体两侧的控制台上不断操作 , 天鲸号的设备工作情况尽收眼底 。
据冉纲强介绍 , 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总长127.5米 , 型宽23米 , 吃水6米 , 设计航速12节 , 总装机功率为20020千瓦 , 最大挖深-30米 。 在执行吹填作业时 , 天鲸号能以每小时4500立方米的速度将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远6000米外 , 每天吹填的海沙最高可达十多万立方米 。 它还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 , 绞刀功率达到4200千瓦 , 使其不会被礁盘上的珊瑚礁损坏而影响施工作业 。
冉纲强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除了硬件设施优异 , 天鲸号还拥有智慧的“大脑”——它配备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集成自动挖泥控制系统 , 可以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 , 保障昂贵的挖泥机具高效安全地发挥功用 。
在甲板上 , 天鲸号党支部副书记张旭介绍了天鲸号上的三大标志性利器 。 第一件是被网友戏称为“火龙果”的重型绞刀头 。 它是天鲸号锋利的“铁齿钢牙” , 由4200千瓦变频电机驱动 , 可以深入海底搅碎坚硬的岩石 。 第二件利器是天鲸号的“手臂”——两台变频电机驱动的横移绞车 , 可提供极大的横移拉力 , 配合重鲨式横移锚 , 使天鲸号可以实现100米宽度的扇面作业 。
钢桩台车系统是天鲸号的另一利器 , 被誉为天鲸号的“大长腿” 。 这一系统负责船舶的施工定位 , 有效行程为6米 。 天鲸号能在8级风浪条件下作业 , 并且能够在坚硬土质定桩 , 定位精确牢靠 , 可在狭窄水域施工 , 定位系统功不可没 。
除了天鲸号的“大脑”和利器 , 船上的36名船员也各司其职——从确保天鲸号发动机正常运作的大管轮 , 负责天鲸号电力“神经系统”安全稳定的电力工程师 , 再到每一名水手 , 甚至厨师 , 他们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天鲸号的日常运转 , 让天鲸号穿梭于各大洋之间 , 充分发挥着“国之重器”的强大能力 , 完成各项使命 。
不辱使命的“大国重器”
小年这一天 , 超2000万网民在线观看了一场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环球网、中交集团和中国联通联动推出的“2023 , 为中国加一点——5G直播‘造岛神器’为祖国填海拓土”直播活动 。 设置在天鲸号吹填区的摄像头全天候直击填海拓土 , 网友集体围观“造岛神器”宏伟的施工场景 , 并跟随主持人“云丈量”24小时中国新陆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