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重启搜索:能否内合PCG,外战百度字节?( 二 )


而今 , 虽然搜索的内涵外延都有很大扩展 , 但基本原理仍是第三代搜索 , 所以 , 整个互联网行业公认 , 目前还没有酝酿出在基础理论上进行代际更替的''第四代搜索'' 。
2005年 , 百度成功上市并成为华尔街历史上首日涨幅最大的海外公司 , 这让国内互联网群雄猛醒 , 纷纷加入搜索市场 。
出于显而易见的目的 , 腾讯在2006年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搜搜''(soso) , 但经过数年的运营 , 搜搜的市场表现差强人意 , 没有对百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威胁 。
提到腾讯的搜索业务 , 就不得不提及吴军 。 吴军和王小川是清华校友 , 不过 , 王小川在1996年进入清华之时 , 吴军已经在清华担任讲师三年 , 并于是年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 此后于2002年加入谷歌 , 两人的搜索开端时间基本同步 。
腾讯重启搜索:能否内合PCG,外战百度字节?
文章图片
2010年是中国互联网上的超级变量之年 , 是PC互联网的极盛之年 , 也是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的转折之年 。 而对于中国搜索行业来说 , 也是谷歌离开中国市场 , 百度市场份额和市值双双达到极峰的年份 。
面对谷歌在中国让出的巨大份额 , 腾讯认为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于是从美国挖来吴军 , 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 , 但吴军并没有把搜搜变得更好 。 后来有业内人士分析 , 部分原因和吴军在腾讯内部并无奥援 , 无法争取到其他高管层和业务层的支持有一定关系 。
而吴军本人在2012年离开腾讯后 , 对此也始终难以释怀 , 他借接受媒体访问的机会发出一封长信 , 信里有三重核心内容:
1.我最初加盟腾讯时 , 就和腾讯的几个负责人都明确讲了 , 如果让我把搜索再做一遍 , 实际上对我来讲是浪费时间了 , 没有人愿意同样的事情做两遍 。 事实上我给腾讯的建议不是做搜索 。
2.但腾讯(管理层)还是坚持让我去负责搜索 。 因此 , 我们约定''用两到三年时间打造一个和Google水平相当甚至更好的搜索引擎'' 。
3.我在腾讯任内搜索流量涨了很多倍 , 但关键是''到目前为止 , 非搜索公司做搜索还没有成功的 , 这里面有基因的问题'' 。
这篇文章后来被以《吴军反思腾讯搜索战略:非搜索公司难以成功》为题在网上广泛流传 , 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后来者 , 即使比前者做的好 , 尚且未必能成功 。 做得不好就更不用说了 。 市场上的后来者要想成功 , 必须比以前的公司有本质的提高 , 给用户带来新的价值'' 。
无论如何评价吴军在腾讯的成败 , 但他的这番观点 , 其实对搜索市场而言 , 堪为至论 。
搜索的基本标准是''快、准、全、新'' , 但后来者要做到比前行者更全 , 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 但效益却更低 。
因为检索的时间线越靠前 , 被检索到的概率就越低 , 但用户只要一次检索不到就会更换搜索引擎 , 所以后来者为了达到前行者仅仅是''全''的等效 , 就要以一个很不划算的经济模型进行投入 , 事实证明即使富如微软Bing , 也没有支撑这种投入的决心 。
Google前CEO施密特也有相似的观点 , Google搜索之所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 并非Google技术和产品超前 , 更重要的原因是运营成本低 , 其因果关系链是靠低运营成本催生高技术服务 。
“Google的运营成本只有微软和雅虎的几分之一 , 一次搜索服务的成本只有零点几美分 。 而节省的钱 , Google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器数量 , 增加运算难度 。 用竞争对手相同的单位价格 , Google可应用更多的硬件和算法 , 实现更好的搜索质量 。 而Google的竞争对手是无论如何提供不出这样高质量的服务 。 如果他们向用户提供这样的服务 , 高成本会让他们严重亏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