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563天后 滴滴回来了!但没有掌声( 二 )


而对依赖订单抽佣的滴滴来说,种种因素叠加下,引发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
事实上,中国出行业务一直是滴滴业务的大头 。在滴滴先前IPO文件中显示:滴滴2020年全球总收入为1417亿元,中国出行业务、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1336亿元、23亿元和58亿元 。这也意味着,中国出行业务占据了滴滴9成营收 。
另一方面,在滴滴失去的563天里,国内网约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 。交通运输部近期披露消息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298家网约车平台,较2021年末增加40家 。高德打车、美团打车、哈啰、嘀嗒出行、百度打车、曹操出行、T3出行等,都在滴滴缺位的一年多时间里,加快步伐,蚕食滴滴市占率 。
例如,2021年7月,美团在北上广深等100多个城市重新上线打车业务;高德则宣布在7-9月开启免佣金活动,覆盖平台内的100多家网约车平台 。此外,2021年9月曹操出行宣布融资38亿元,随后一个月,T3出行完成77亿元A轮融资,刷新近两年网约车行业融资金额 。
受此影响,滴滴市占率呈现出下滑趋势 。据长桥海豚投研分析显示,滴滴下架之前其网约车订单量市占率大约在90%左右,下架之后不到10个月便从90%下降到80-81%之间 。而2022年的市占率则稳定在了80%左右 。
整体市场规模的缩水,其他玩家的入局,成为滴滴稳定营收基本盘的一大挑战 。
但好消息是,滴滴出行的订单量仍占市场绝大部分,用户基数与其他玩家并不在一个数量级 。
例如,2021年三季度滴滴国内出行订单量相较第二季度的25.7亿单减少了2.1亿单,日均减少233万单 。这也意味着,其他出行玩家在单季度每天共计只分走了滴滴233万单的市场份额,而彼时的滴滴每天的订单量为2561万 。
三、第二增长曲线行不行?
但滴滴面临的直接问题,则是退市后何处寻求“输血” 。对此,滴滴交出的方案中,答案之一则向内聚焦,力求找到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
然而,除了网约车的主营业务,滴滴的国际化、造车业务对收入的贡献比较有限 。滴滴退市前发布的最后一份财报显示:
2021年Q4及全年,尽管滴滴国际业务及其他业务部门收入同比呈现增长状态,但对收入贡献的占比并不算高 。
例如,2021年滴滴出行总营收为1738.27亿元,其中,国际业务营收为36.2亿元、其他业务的营收为96.8亿元,占比分别仅为2.1%和5.6% 。
而在过去一年半时间内,从两轮出行、社区团购、外卖、出海,乃至造车等业务,都成为滴滴发力的重点 。其中,被评为“投入不设上限”的滴滴橙心优选业务,曾被滴滴寄予厚望 。
然而,滴滴对橙心优选的大量“输血”,却未能取得预料回报:事实上,从2021年第三季度起,滴滴橙心优选的运营区域开始持续收缩,直到2021年底宣告结束 。
某种程度而言,以上种种新业务无论是体量还是进展,在近期内,都难以成为滴滴真正的第二曲线 。
而受种种因素影响,滴滴2021年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滴滴运营亏损达到484亿元,同比扩大251%;归属普通股东的净亏损500亿元,同比扩大369% 。到了2022年1月,滴滴则有裁员消息流出,坊间传言裁员比例为20%,货运等部门则高达50% 。
四、滴滴需要迈出的一大步
然而,比起这些,滴滴当下面临的最直接、最大的挑战在于重启上市闯关 。
2021年12月3日,滴滴官微表示:“经认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 。”
然而,此后滴滴上市进展,并不算顺畅:2022年3月,财经报道指出,滴滴已暂停港股上市进程,原因是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数据安全的整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