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方寸不改,天地不同,智能耳戴设备寻求新赛道( 二 )


-52%的受访者希望获得高分辨率或无损音质;
-57%的受访者表示 , 在疫情之后 , 他们会续更加频繁地使用音频设备 。

对比两年前的那份报告 , 除了音质这一项需求还是高居榜首之外 , 其他四项关键洞察项目都已经从产品性能向完全转向了应用向 。 我认为这意味着两点:第一 , TWS耳机从认知普及阶段进入了应用成熟期 , 消费者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类产品 , 简单地性能提升 , 比如ANC降噪深度、续航等参数变化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会下降 , 因为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在提高;第二 , 消费者对TWS耳机功能需求变得更加丰富 , 虽然音频相关项目还是占去了大半 , 但诸如助听、情景感知、多设备连接、健康生物识别等功能的比重变得更大 , 即TWS耳机已经从过去简单的替代线缆的音频设备 , 向更多功能性上转变 , 智能耳戴设备的“全面智能化”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 从解放距离在向解放双手进化 。

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从消费者在近期对TWS产品的感受中看得出来 。 随着带ANC功能的品牌TWS耳机价格下沉到300元区间 , 该功能带来的新鲜感也在消失 , 要知道 , 这在过去还一度是消费者判定高端产品的重要指标;为了提升音质 , 诸如LDAC , LHDC , aptx Adaptive , Snapdragon Sound等一系列高清编码格式和认证为越来越多人所看重;以Apple Music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清流媒体服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在线音乐平台上;随着芯片制程和算法的提升 , 单次充电8小时 , 整体续航超30小时已屡见不鲜……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还在高速发展中的TWS耳机市场就是:“迅速陷入内卷” 。 那么 , TWS厂商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摆脱这种负向螺旋呢?
耳畔“核舟记”

首先是音质 。 我认为这个方面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 首先是硬件 , 各家厂商对此是“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不同尺寸的动圈 , 全频动铁单元 , 都可以在不同的产品中看到;如荣耀Earbuds 3 Pro、两代OPPO Enco X等产品 , 则是选择多单元组合 , 如前者是动圈+陶瓷高音单元 , 后者是动圈+平板 , 另外还有声阔Liberty 3 Pro这样的圈铁组合 。 除了单元 , 还可以加别的 , 比如HIFIMAN TWS800就加入独立功放电路 , 刚刚上市的Astell&Kern UW100则选择加入独立DAC芯片 , 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让耳机的硬件部分有更好的基础声音表现 。

但声音这个东西 , 三分看硬件 , 七分看调校 。 相比之下 , 传统音频大厂自家功底深厚 , 而新入行的品牌 , 除了基于自家产品团队对基础音质的调整之外 , 还会选择“出圈”合作 。 比如荣耀Earbuds 3 Pro这种 , 通过CPHA权威认证来彰显自家实力的做法(CPHA即CAIA Premium Hi-Fi Audio , 是中国电子行业音响协会推出的我国电声行业首个针对中高端Hi-Fi音频产品综合客观检测+主观评价的权威性认证) , 成为Billboard第一次颁发的BEST of MWC大奖中唯一一款TWS耳机 , 也能看出它的音质表现还是很有实力的 。

“音质总是消费者选择TWS产品的首要衡量标准 , 但绝大多数人又并非清楚什么是好音质” 。 音质这玩意儿虽然主观 , 但随着高清流媒体服务的兴起和高清编码连接协议的普及 , 就算是“木耳”消费者也能最起码分辨出声音的变化——iPhone除外 , AAC调得再好也还是AAC 。 所以 , 当厂商想尽各种办法做好音质之后 , 还是需要求助圈外的力量来背书 , 从而达成提升消费者“脑放功率”的目的 。 当然 , 这种需求的变化也会让厂商在定义产品的时候左右为难 , 它们都是力争在HiFi与大众听音习惯之间求得平衡 。

其次是连接 。 这个地方说的连接不是编码协议 , 而是TWS耳机与其他设备之间连接的能力 , 在这一点上 , 手机背景的厂商比之传统音频厂商有着更强的表现力 , 特别是同一生态体系下的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操作要快捷很多 , 这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