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再不会去屈臣氏花1分钱!”辱骂消费者“像疯狗”,连夜致歉有用吗( 二 )


据她所知 , 门店接到的通知就是“有货就给” , 也正在尽力补货 , 她还表示:“就算是一分钱买的 , 他们也是消费者 。 ”
针对美团系统错误的消息 , 1月14日晚间 , 美团客服回应媒体称 , 商品价格系商家自行设定 , 被“薅羊毛”与美团无关 。 目前 , 美团正与屈臣氏就“1分钱促销面膜”事件进行协商 , 协商结果尚未达成一致 。 美团客服称 , 即使1月18日订单自动关闭 , 美团也会就此事给出解决方案 。
门店数增多业绩却下滑 , 屈臣氏正遭遇“中年危机”
事实上 , 随着近两年新型美妆集合店的崛起 , 1989年就进入内地市场的屈臣氏正在遭遇“中年危机” 。
财报显示 , 自2016年起 , 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增长不尽如人意 。 2016-2019年 , 屈臣氏中国区营收分别为209.14亿港元、217.83亿港元、238.55亿港元、245.91亿港元;排除汇率影响 , 增速分别为2%、5%、7%、7% , 均为低位数增长 。
2020年 , 疫情期间的屈臣氏更是遭遇暴击 。 财报显示 , 其中国区营收大滑19%至199.84亿港元 , 甚至不及2015年的217.13亿港元 。
产品种类相对传统 , 门店的体验感差是目前消费者对屈臣氏的直观感受 。
“对屈臣氏没有一点好印象 , 不管你想要啥 , 店员都一个劲儿给你推销她想卖的东西 , 我说了我想买什么 , 店员跟听不到似的 , 没买她推荐的 , 还要遭她白眼 。 ”在微博平台相关话题下 , 不少网友开始吐槽屈臣氏产品鸡肋 , 门店导购不尽人意 。
还有消费者直接表示 , 再也不会去屈臣氏消费 , “挣消费者的钱 , 还骂消费者是‘疯狗’ , 我也不会去你屈臣氏再花这1分钱 。 ”
在时代财经走访过程中发现 , 一家超百平米的屈臣氏门店 , 消费的顾客仅寥寥三人 , 和前几年屈臣氏店内人头攒动的场景相去甚远 。
形成对比的是 , 屈臣氏的门店数却在不断增加 。 截至2016年-2020年 , 屈臣氏中国店铺数量由2929间增至4115间 , 同时 , 屈臣氏的中国门店同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10.1%、-4.3%、-1.6%、2%、-21.8% , 除2019年以外 , 持续的负增长意味着屈臣氏在中国疯狂开店的同时 , 门店的单店盈利能力正快速下滑 。
与此同时 , 近年来 , 屈臣氏在中国还面临The Colorist、Wow Colour、Haydon黑洞、Harmay话梅等新一代美妆集合店的“围剿” , 这些品牌大多创立于2017年-2020年间 。 海通证券研报显示 , 新型美妆集合店更受年轻消费者和资本的青睐 , 它们的单店面积基本在200平方米以上 , 其中广州北京路商业区的黑洞店铺达1000平方米 , 入驻品牌及SKU也比传统美妆店更多 , 更全面 。
有分析指出 , 一方面 , 新型美妆集合店对新锐品牌的包容度更高 , 合作众多充满设计感、极具个性的网红美妆品牌;另一方面 , 新型美妆集合店通过极具风格的门店装修为消费者提供便于社交打卡的高颜值场景 。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美妆集合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 73.5%的消费者前往新型美妆集合购物是因为可以买到传统美妆集合没有的品牌和产品 , 66.3%和49.5%的消费者会为了购买小样和现场试用而前往新型美妆集合店消费 。
资本的天平同样倾向新型美妆集合店品牌 。 研报显示 , 2016年The Colorist就获得了来自深创投1500万元的Pre-A轮融资 。 美妆集合店的投资热潮一直持续至2020年 。 此前 , 新零售行业的“头部玩家”KK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 旗下拥有四个自主孵化的品牌 , 其中就包括The Colorist 。
值得注意的是 , 根据屈臣氏母公司长和实业集团最新财报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屈臣氏中国区零售额为115.99亿港元 , 同比增长21% , 似有回弹之势 。 但时代财经发现 , 这一零售额仍不及2019年同期的125.12亿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