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艾问人物 把脉2022|姚颂:90后创始人如何定义时代?( 三 )


非常侥幸的是 , 后来到2016年的2月份 , 我去美国出差 , 我跟汪老师一起去美国加州一个叫Monterey(美国海滨城市)的地方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 去做一个学术报告 。 在那个过程当中 , 我们顺道去拜访了很多的在硅谷的VC(风险投资) , 包括当时张首晟教授创办的丹华资本 , 包括金沙江创投在美国的负责人叫做林仁俊 Richard Lim 。 那么跟国内截然不同的待遇就是 , 比如说我们跟金沙江的这一位林仁俊当时约了一个小时 , 结果一连聊到了晚餐 , 从一点钟聊到了晚餐 , 聊了四个多小时 , 这一位林仁俊林总直接跟我们畅谈了过去三四十年半导体的发展史 , 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 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一个你们这样做AI芯片的企业出来了 。 那在后面的周一 , 果断地就直接让我们当场把投资意向书签了 , 所以我们的投资其实是 , 投融资的过程其实是经历了非常非常多的波折和铺垫 , 但是最后却瞬间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

那我们从一个学生心态要来创业其实也是非常非常地不容易 , 最开始我们就是在我的导师的房间里面 , 在导师对面屋子的实验室的服务器机房摆一张桌子 , 就在那开始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创业的工作 。 有点像当时硅谷的车库创业 , 是一个非常简陋的非常嘈杂的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 。 当时从2016年我们才第一次从学校的实验室搬出来 , 到了孵化器 , 那之后公司发展就越来越快 , 我们很快租了第一间办公室 , 租了第二间办公室 , 逐渐地人就越来越多 , 第一年我们的人数就达到了60人 。 那在公司的发展的过程中 , 虽然看起来很快 , 这个公司好像两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一定的小成绩 , 然后就被人并购了 。 但实际上我们还是经历了非常非常多的曲折和辛酸的 , 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 , 实际上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是不受认可的 。 比如说我作为一个年轻的CEO , 我在管理我们相对比较资深的技术和工程团队的时候 , 其实肯定是受到了质疑 , 也需要花费很多额外的精力的 。 再比如说我们这样一个全新的技术 , AI的芯片的技术 , 它到底应用在哪?在整个市场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 但是非常非常幸运的是这家公司在过往的所有的重要的战略决策都做对了 , 所以导致我们能够很快速地发展 。
在我们公司成立的第一年2016年 , 我们第一个业务方向其实是无人机 , 那为什么是无人机呢?如果在场有做硬件的朋友 , 大家会知道硬件的产品其实要做成熟 , 做到一个低成本 , 其实是非常难的 , 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周期 。 在早期里的硬件产品一定是可靠性不够高 , 并且由于没有特别大批量的生产 , 你的成本是相对比较高的 。 所以当时我们在找 , 哪个领域我的成本接受程度是相对比较高的?对可靠性的要求又没有那么高?我们发现无人机是这样一个市场 。 因为无人机的单价是5千到6千块钱 , 它的成本可能在3千多块钱 , 他接受一个两三百块钱的新的硬件是能够接受的 , 并且呢无人机的四旋翼它其实是非常耗电的 , 所以大家看消费级的无人机最多续航也就是30分钟左右 。 所以 , 你可靠性不高没关系 , 反正我半个小时要关机重启 , 这时候你的可靠性问题就解决了 。 所以我们最开始就进入到无人机行业 , 然后迅速地跟一家叫零度智控的公司推出了我们合作的智能无人机的产品 , 可以做主人的人脸识别、可以做手势控制、可以做跟拍等等很多的智慧的功能 , 其实比大疆的对应的产品要早大概大半年的左右的时间推出 。 但是很快我们其实就意识到 , 其实无人机这个市场不是适合于我们这样一家企业长期发展的市场 , 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进入是相对容易 , 也适合于你这样的产品 , 但是这个行业的天花板非常的低 , 全世界每年大概也就卖大约200万架无人机 , 其中可能70%的出货量来自于大疆 , 而大疆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难进入的这样一家企业 。 所以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 , 但是他仍然不愿意跟我们这样的早期的初创公司合作 。 我们就意识到 , 无人机这个市场可能是没有办法长期干下去的 。 所以当时顶着我们整个工程技术团队大家的阻力 , 因为大家花了一年的时间把产品做出来 , 肯定是非常非常舍不得的 , 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 , 从进入的难易度、市场的规模程度 , 最后我们定了两个方向 , 就是智慧安防和自动驾驶 。 那整个这两个行业都在需要往前端推 , 往嵌入式的设备去推 , 并且需要低成本的、低功耗的、高可靠性的这样的方案 , 恰好我们能够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