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从Web2到Web3,互联网重新站在历史分叉路口( 三 )


Web2 机制下 , 开放和开源 , 恰恰是盈利的反面 。
当 RSS 服务盛行时 , 意味着大量网站的流量其实被窃取了 , 用户可以通过 RSS 订阅直接跟踪网站更新 , 等于掐断了这些网站和应用的流量 , 网站的内容生产者无法获得点击率和流量 , 从而无法通过广告等形式变现 。
当微博开放 API 给第三方开发者 , 意味着也将自己主站的流量分享了出去 , 微博自主产品的流量和点击率自然而然会下降 。 在「流量为王」的 Web2 时代 , 这分享的不仅仅是流量 , 而是商业价值和变现机会 。 这种模式对上市公司微博来说 , 肯定无法长久 。
再比如 , 在传统互联网中 , TCP/IP、HTTP、SMTP 这些建立互联网基石的开放协议 , 明明具有极高的价值 , 但其发明者却很难有途径来变现 , 无法匹配与贡献相匹配的价值 , 往往只能「用爱发电」 。
一切历史选择 , 都离不开人类追逐利益的本性 , 这没有道德色彩 , 只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
为了盈利 , Google 不断砍掉无法变现的应用 , 无论它多么被用户喜爱 , 包括使用 RSS 的 Google Reader 。
为了盈利 , 腾讯对建立在自己生态上的应用生杀予夺 , 几行代码就可以掐断一个小程序应用的生命线 , 无论它多么成功 , 只因对自身业务造成威胁 。
为了盈利 , 互联网巨头视用户流量入口为金色大门 , 彼此之间互相屏蔽 , 无论这给用户造成多大不便 。
直到最后 , 当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发生冲突 , 互联网应用们仍会选择利益 , 毕竟他们只需对股东和自己负责 。
在商业化盈利的终极目标下 , 流量越来越昂贵 , 互联网应用变得越来越封闭和垄断 , 经过其生态系统的任何过客都要留下「买路财」 , 进而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 Web2 时代的庞然大物 。

Web3:激励机制改变要改变 Web2 的模式困局 , 势必要改变商业的激励机制 。
感谢中本聪 , 十多年前提出的比特币概念 , 在层层演变下 , 最终颠覆了企业商业模式和社会协作模式 。
正如「胖协议」理论所说 , 上一代共享协议(TCP/IP、HTTP、SMTP 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 但这些价值大部分都是在应用层 , 以数据的形式重新被获取(想想 Google、Facebook 等) 。
Web3 将颠覆这种生态的关键要素 , 就是共享数据层 , 和引入加密 token 。
通过开源和去中心化网络来存储用户数据 , 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应用访问来控制不同的信息孤岛 , Web3 降低了新参与者进入门槛 , 让创新想法可以像乐高一样层层搭建 , 并创建一个生态系统:上面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 在相同且开源的协议上 , 市场可以构建若干个竞争、非合作、但可互相操作的服务 。 这也防止了「赢者通吃」的市场垄断 。
另一方面 , 引入 token 后 , 当 token 升值时 , 就会吸引早期投机者、开发者和企业家 。 他们成为协议的利益相关者、并在经济上支持它的成功 。 然后 , 获得早期利益的部分持有者 , 为进一步提升 token 价值 , 将会围绕协议创建应用和服务 , 不断壮大协议生态 。 部分应用会变得很成功 , 引入更多新用户 , 这进一步增加 toekn 的价值 , 吸引更多企业家的关注 , 带来更多的应用 , 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生长机制 。
【工业互联网|从Web2到Web3,互联网重新站在历史分叉路口】在开放和 token 的双重作用下 , 既确保了用户数据的安全、隐私和控制权 , 被用户自己所有 。 协议、应用、开发者、用户的利益也彼此息息相关 , 每个人都成为整个利益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参与者 , 每个人都可以是是架构师 , 参与 Web3 平台的建设 , 并通过智能合约获得与劳动成正比的激励 。 每个人都拥有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