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亿人需要的心理咨询,却迟迟无法降低门槛|行业观察 | 执业

作者:Susan
编辑:王与桐
心理健康赛道,一直都是一个具备矛盾性的赛道:需求侧消费者使用习惯未培育起来、付费门槛太高、供给侧高度不足;但与此同时,几乎不需要大规模的可靠数据也能确定这个市场具备系统性趋势机会。
试图证明心理健康赛道存在巨大市场的论据总是不乏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19—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数亿人需要心理保健……”、“《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超过8成的受访者有过抑郁和焦虑情绪”、“收入更高的人群对自我精神和情绪更加关注”、“收入更低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情绪和精神问题”、“美国心理学会指出美国每五人中有一人存在精神卫生问题”……
数据之外,大众对于心理健康赛道的认知更多来源于个人体验:越来越多案例在真实生活中发生或者在媒体报道上被看到——甚至有人因为始终不得其法而选择离世。
心理健康赛道中,针对非病理性的情绪健康服务,主要是心理咨询服务及情绪健康的自助式产品。从商业价值维度看其渗透率,从社会价值维度看其普惠程度,二者互为一体。
但目前来看,在国内,情绪健康的普惠之道,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1 需求端:游离在医保体系外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咨询服务及情绪健康的自助式产品无法单独治疗已经确诊为病理性的精神卫生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服务更多是配合正规医疗处方,对用户进一步提供情绪上的帮助;或者单独解决抑郁情绪、家庭及人际关系困扰、失眠等非病理性问题。
心理咨询需求端的桎梏,主要由来访者对自我病耻感的抵触、服务过程高度非标和成果不可测量使来访者产生不信任感、价格中枢高,共同造成。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贵。
“不是没需求,是价格门槛对于想要体验一下的来访者尝试成本过高。”壹心理联合创始人曹洪雯向36氪表示。
国内新锐或者中腰部咨询师单次咨询价格(50分钟)普遍在300-600元左右,资深至头部咨询师单次咨询价格区间在700-1500元。一般而言,来访者在咨询期间至少需要维持每周一次的咨询频率,整体开销负担很大。
“美国的心理咨询服务价格中枢也较高,但中美心理健康行业在支付端存在较大的差异。”58产业基金新服务小组告诉36氪。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及企业员工福利均对心理服务给与一定程度的覆盖;而在国内,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等业态已在国内开展将近二十年,但国内企业对相关员工心理关怀服务的支付意愿仍然普遍较低。头部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均表示,平台均试图与商业保险进行合作,但截止目前为止暂未开发出较好的商业模式。
2016年及2018年北京及深圳就出现了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的试点政策,未见医保支付的进一步普及。今年,广州也将医院体系内的心理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政策。
【 数亿人需要的心理咨询,却迟迟无法降低门槛|行业观察 | 执业】但考虑到心理咨询服务的基本供给都在这些政策试点的体系外,同时考虑到还有如此多医疗需求争夺极为有限的医保资源,医保覆盖在中长期仍是悲观的。
02 供给端:从业者难赚钱
截止2021年,全国通过学会考试的心理咨询师持证者约有130万人,但持证与具备执业水平完全是两码事。到底全国真正受薪从业、具备执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师有多少,行业主要玩家给出的数据也不尽相同,数据区间在5-10万之间。
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壹点灵表示,平台虽然入驻有数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但为满足平台的执业水准要求,真正活跃且能够为用户保障心理服务质量的咨询师只占部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