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血氧仪,败给了平替?

“网红”血氧仪 , 败给了平替?
“网红”血氧仪,败给了平替?
文章图片
随着国内新冠病毒感染人数的增加 , 从布洛芬、美林到蒙脱石散 , 不少药品一度处于缺货状态 。 连作为医疗器械的家用血氧仪 , 也因供不应求引发了热议 。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 , #血氧仪一机难求#等相关话题已经突破了5亿阅读量 , 而在各大电商平台 , 头部店铺的血氧仪月销量也达到惊人的10万台以上 , 且目前已经售罄 , 买家只能等待7天预售 。 除了产品缺货 , 一场涨价风波更是让血氧仪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有不少博主发文称 , 鱼跃医疗等不少店铺存在涨价行为 , 自己在几个月前购买的同款血氧仪只要100元左右 , 如今却涨到了299元:“请问产品是更新换代了吗?还是公司昧着良心挣快钱?”
这一句简单的回应 , 显然不能让消费者买账——1月3日 , 鱼跃股价跌了0.50% , 江苏省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表示 , 正在对鱼跃医疗集团进行调查 。
“网红”血氧仪,败给了平替?
文章图片
鱼跃医疗的回应 , 仍不能令多数消费者信服 。
一夜之间 , 为什么家用血氧仪又成为了人们必备的医疗器械?
这还要提及“沉默性缺氧”这一概念的普及——在感染之后 , 我们如何判定自己是否需要就医?血氧饱和度是其中的观测指标之一 , 正常值在95%-100%之间 。 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 , 有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现象 , 必须及时就医 。
然而 , 相当一部分6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能对缺氧并不敏感 , 甚至在严重低氧的情况下也不觉得有胸闷、呼吸困难的症状 。 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沉默性缺氧 , 因为短时间内没有察觉出异样、得不到及时医疗 , 很容易发展成危重症肺炎 。
在这种情况下 , 家用血氧仪就成了大家的一颗定心丸——以最常见的指夹式血氧仪为例 ,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LED灯 , 向手指发出红光和红外线 , 再由光电二极管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 从而测算出人体血氧饱和度的数值 。
因此 , 对于老人和基础病患者来说 , 即使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异样 , 在家夹夹手指就能使用的血氧仪 , 也是一个可以有效监测心肺功能变化的工具 。
“网红”血氧仪,败给了平替?
文章图片
目前 , 血氧仪短缺的现象也有所缓解:据央视网科技报道 , 工信部正在指导企业提高医疗物资产能产量 , 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的日产量已经从上月初的11.5万台提升到超过25万台 , 加速满足市场需求 。
不过 , 在等待血氧仪到货的日子里 , 不少人也开始研究起了它的“平替” 。 其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使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自带的功能来测试血氧饱和度 , 另一种则是使用手机上的“ABC健康”小程序进行测试 。
那么 , 这两种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呢?首先 , 三者的工作原理有相似之处 , 都是通过使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人体 , 并用感光元件监测特定信号的变化来得出数值——比如智能手表在监测时闪烁的红光 , 就和手机发出的闪光灯的用法相似 。
而早在2021年 , 发表在学术期刊《Scientific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也显示 , 使用智能手表和传统血氧仪测出的结果相似 , 没有太大的误差 。 但是 , 相比起正规的血氧仪 , 智能设备还有其他的“隐坑”——
比如目前只有华为、苹果的少数智能手表通过了医疗器械的注册检验 , 而小米的工作人员则称智能手表仅供参考 。 另一方面 , 智能设备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 比如手表佩戴的松紧程度、测量时的姿势 , 都有可能让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