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互联网医疗的里子和面子( 二 )


目前 , 互联网医疗对于大病很难做到深度诊疗 , 轻度问诊却难以调动患者的付费意愿 , 进退两难 。
对比线下医疗 , 一般是问诊、买药、治疗等一条龙服务形成闭环 , 而当前互联网医疗并未能链接起看病的各个环节 。 不少用户咨询结束便没有下文 , 毕竟短短几分钟的远程问诊很难让患者打消对“安全、准确”的担忧 。
患者选择线上问诊 , 更多的是以最低成本寻求一份心安 。
这也反过来说明 , 当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程度仍然较低 , 并不能为患者真正解决多少问题 。
以悬壶济世知名 , 行电商卖药之实当前 , 互联网医疗由多种业态共同构成 , 行业细分领域参与者众多 。 从供给端来看 , 则主要包括在线医疗、医药电商、以及医院端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 。
其中在线医疗的代表公司有平安好医生、微医等 , 通过问诊佣金分成或者广告营销等方式实现盈利;医药电商则主要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等电商巨头;支持医院主导互联网医疗的传统医疗it厂商有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 , 两者已经上市 。
医药电商是目前互联网医疗市场占比最大的一个细分板块 , 同时也是行业少数跑通盈利模式的赛道之一 。 2021年 , 医药电商在互联网医疗行业中的市场规模占比达56.18% 。



从各玩家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出 , 目前行业最直接的变现渠道便是付费问诊 , 以及电商卖药 。 以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在线问诊平台 , 行业痛点如上所说 , 即用户付费问诊咨询的意愿并不高 , 目前仍处在亏损当中 。
医药电商虽然想象力低 , 但变现路径更直接 , 消费者选择网上购药一般目的性明确 , 知道自己要买什么所以直接网上下单 。 当前 , 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玩家已经实现扭亏 , 似乎应了那句老话——“电商离钱最近” 。
虽然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平台同样有在线问诊等板块 , 但重医药 , 轻问诊的现象明显存在 , 问诊仍是卖药的引流方式之一 。
根据京东健康财报显示 , 其主营构成分别为商品收入(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服务收入(市场、广告及其他服务)两个部分 。 自2020年-2022年H1 , 京东健康的商品收入分别为167.74亿元、261.77亿元、174.82亿元 , 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86.54%、85.32%、86.44% , 长期以来稳定在85%以上 。
阿里健康如出一辙 , 2023财年上半年 , 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收入100.81亿元 , 占总营收的87.66% 。 2020财年至2022财年 , 这一占比分别为84.76%、85.16%、87.04% 。
可见 , 两者对于“卖药”业务的高度依赖 。
并非人人都能“卖药” , 这是其优势所在 。 阿里、京东、以及美团在主营电商业务作为支撑的前提下 , 具备大平台流量优势 , 它们布局医药电商 , 可视为电商销售品类的自然延伸 , 本质仍是电商业务 。
医药电商玩家们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盈利 , 不过天花板同样存在 。 根据阿里健康财报 , 从2020财年-2023财年上半年 , 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91.3%、92.4%、62.5%、35.5%、24.2% , 增速屡创新低 。
这一趋势对于刚刚越过盈亏线的阿里健康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
医药电商平台收入增速放缓 , 整体走向在电商增长的大趋势之内 , 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 。
或许 , 行业玩家也早该意识到 , 互联网医疗并不只是医药电商这一表层业态 。 未来想要持续增长 , 唯有做深做透 。
冰山之下互联网医疗本身是一个庞大的话题 , 如今以医药电商为主导的产业形态只是其冰山一角 。 医药电商只能说是短期的或者部分的产业形态 , 最终还是要升级到整个医疗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