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柱花草栽培方法


矮柱花草栽培方法

文章插图
矮柱花草原产于中北美洲的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及墨西哥南部地区,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地,是最早利用柱花草属牧草的地区,主要用于永久性人工草地放牧,在热带低地也偶作刈割利用饲草,现已引种到很多热带国家 。我国于1965年引入,在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作为胶园覆盖材料,生长良好,并逐步扩大,后因柱花草炭疽病的危害而被格拉姆等圭亚那柱花草的栽培品种所替代 。
【矮柱花草栽培方法】
育种过程:矮柱花草为世界热带地区应用最早的柱花草,主要以引种驯化和筛选为主,早在1914年之前就开始将野生材料驯化成Common矮柱花草和汤斯维尔矮柱花草综合种在生产上利用 。澳大利亚1968年从早年引入的矮柱花草归化种中筛选出直立型、晚花品种Gordon矮柱花草,在昆士兰北部从早年引入的矮柱花草归化种中筛选出直立型、中等花期的Lawson矮柱花草和从早年引入的矮柱花草归化种中筛选出直立型、早花的Paterson矮柱花草,其种皮黑色略带紫色 。泰国1984年从委内瑞拉收集的低矮、匍匐型孔敬矮柱花草源于CPI61674,其植株高度为30~40cm.
植物学特征:一年生草本 。平卧或斜升,草层高45~60cm.根深,粗壮,侧根发达,多根瘤 。茎细长,达105~150cm.三出复叶,小叶披针形,长约2.5cm,宽约6m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托叶和叶柄上被疏茸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小,蝶形,黄色 。荚果稍呈镰形,黑色或灰色,上有凸起网纹,先端具有弯喙,内含1粒种子 。种子棕黄色,长2.5mm,宽1.5mm,千粒重3.5~4.0g,染色体2n=2x=20.
生物学特性:矮柱花草喜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喜光照,适宜年均温14~28℃的环境生长,生长适宜的昼温为30~33℃,夜温低于25℃或昼温低于30℃会抑制干物质的生长,怕霜冻,适宜的降水量为500~1500mm,不过低于800mm虽可存活但生产性能极低,对干旱不敏感 。矮柱花草耐酸性和瘠薄土壤,在pH4.5~6.5的酸性土壤上仍能良好生长,它从土壤中吸收钙和磷的能力很强,适应土壤范围广,在黏重的砖红壤土、水稻土、新垦地均可生长 。矮柱花草分枝能力强,茎叶稠密,易覆盖地面,一般在生长后期可形成致密的覆盖层,对杂草有较强的抑制能力,但在幼苗期杂草太多会抑制其生长 。矮柱花草属于定性的短日植物,不同品种的临界光周期在11~13h,日长长于临界光周期则不能开花,冷凉地区不适宜种子生产,夜晚温度低于10℃不能形成种子 。
矮柱花草种子带荚,种皮坚硬,硬实率高,发芽困难 。新鲜种子90%以上都存在胚休眠现象,且持续4个月 。普通的贮藏不会提高发芽率,一般种子硬实率达17%~99%,发芽率仅为2%~35%,且种子不耐贮藏,一般贮藏1~3年后种子的发芽率会降低至1%~3% 。机械处理擦破种皮可提高发芽率至11%~70%,80℃热水浸种10~15min会提高发芽率,种子播种后出苗速度慢 。
饲用价值:矮柱花草适口性好,鲜草为牛、羊所喜食 。在矮柱花草生长前期家畜多采食混播草地中的禾本科牧草,而后期多采食矮柱花草 。在开花期至结荚期矮柱花草亦保持较高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表1-17) 。矮柱花草青干草产草量较高(图1-29),一般可达0.75~1.5t/hm2 。
栽培技术要点:矮柱花草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一般可选择退化草地或不宜农作的荒地或休耕地作为种植地,要提前翻耕,精细平整以便播种 。矮柱花草常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刈割草地和种子田以条播为宜,条播行距40~50cm,播种量为7.5~11kg/hm2,放牧草地撒播或混播播种量2~3kg/hm2 。在海南播种期一般为5~9月 。矮柱花草种子田可采用育苗移栽法进行,一般在3~5月育苗,5~7月移栽,此期雨季移栽易成活,种植株行距为40~60cm×50~60cm,整地时以磷肥375~450kg/hm2,以及钾肥如火烧土等750~1500kg/hm2作基肥,在苗期可适量追施氮肥 。矮柱花草前期生长缓慢,宜提早播种有利于幼苗发育,增强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因此应及时除草 。矮柱花草种子产量高,一般可达330~1100kg/hm2,在亚热带地区霜冻会限制矮柱花草的种子生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