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状柱花草栽培方法?种植有技巧


头状柱花草栽培方法?种植有技巧

文章插图
头状柱花草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和委内瑞拉,与广布种圭亚那柱花草和矮柱花草相比,其分布范围多集中在21oS至10oN的范围,主要分布在委内瑞拉的东北部和巴西东南部至东北部地区的半湿润至干旱地区 。形态类型包括起源于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地区的大叶多枝匍匐型、起源于巴西巴伊亚地区的直立分枝较少的多叶型和起源于巴西北部地区的小叶小花的匍匐型3种类型 。现已传播至很多热带国家,包括东南亚地区 。
育种过程:最早于1914年之前巴西就用来改良草地,并通过野生种质的驯化筛选培育成Campo Grande头状柱花草,分巴西型和委内瑞拉型 。而后哥伦比亚CIAT于1983年通过野生种质的驯化筛选培育成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优良农艺特性的Capica头状柱花草综合品种,来源于CIAT10280,而CIAT10280本身就是CIAT1315、CIAT1342、CIAT1693、CIAT1728、CIAT1943的混合种 。目前具有潜在推广价值的头状柱花草种质还有CIAT1914、CIAT2261、CIAT2814、CIAT2815、CIAT2819等 。
植物学特征:短期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 。主根强壮 。茎半直立至直立生长,高70~100cm,多分枝,茎基部常木质化,细嫩部分常被毛 。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时倒卵形,长15~40mm,宽5~15mm,顶端锐尖或急尖,大都密被茸毛,叶脉8~12对,叶柄有浓密的茸毛,长2~6mm,托叶椭圆形,长16~20mm,宽6~8mm,具脉2~3对 。头状花序矩圆形至倒卵形,顶生或腋生,长达6~7cm,宽1.2~1.5cm,常聚生成簇,小花多数,苞片椭圆形,长9~13mm,具脉3~5对,多毛,有时茸毛短而硬,花小,蝶形,黄色,旗瓣卵形,长4~6mm,无横纹 。荚果两节,均可结实,长5~7mm,宽2.2~2.5mm,具网纹,上节荚果具1mm长的径直或内弯的喙 。种子颜色多变,大多黄色至黑色,有时具斑点,长2mm,种子千粒重2.86g,染色体2n=4x=40 。
生物学特性:头状柱花草适于在半湿润至湿润的热带地区生长,特别适宜在雨量较多的地区(1000~2500mm)生长,喜光照,耐酸性(pH〈5)和贫瘠土壤,在排水良好的沙质、黏质土壤生长良好,在低pH土壤结瘤效果良好,pH>5.5时不结瘤或根瘤死亡,耐低磷,耐高铝和锰的毒害,耐干旱,可耐3~6个月的干旱,耐热怕霜,抗炭疽病,是美洲热带地区有希望的短周期豆科牧草 。头状柱花草具有短日开花效应,一般在雨季结束后开始开花,花期可延续到旱季,繁殖率高,种子产量可达650~1000kg/hm2.在海南一般10月中旬始花,11月盛花,12月中下旬种子成熟 。
饲用价值:本种为亚灌木状草本,各类动物喜食,包括鸡、猪等,适宜用种子改良天然草地,为放牧型柱花草,适于同甘巴草、臂形草、坚尼草混播,建植永久性放牧草地 。草地年干草产量12~13t/hm2,在干旱地区可产3~6t/hm2干草 。在巴西,头状柱花草-甘巴草混播草地放牧黄牛年增重145~350kg/hm2,每头年增重110~200kg.
【头状柱花草栽培方法?种植有技巧】栽培要点:头状柱花草种子硬实率高,新鲜种子的发芽率低,需要用硫酸或热水处理以提高发芽率 。生产上常用80℃热水浸种处理,可明显提高发芽率,缩短发芽所需时间,而且出苗整齐 。同时处理后的种子用根瘤菌接种,然后条播或撒播在精细整过的地块,播种量为2~3kg/hm2,苗期生长较慢,需要控制杂草,一般施肥以磷肥为主,年施过磷酸钙225kg/hm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