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三万亿的苹果,挡不住马斯克的锄头( 二 )


但在斯卡利看来 , 这份名单上的5人身为资深员工 , 是苹果开拓市场的关键人物 , 而且 , 他们知道公司的一些计划 。 虽然随着乔布斯失去实权 , 这些计划已被束之高阁 , 但仍属于公司机密 。 在斯卡利和董事会眼里 , 从乔布斯在董事会会议上的发言 , 到五名员工的集体辞职 , 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背叛 。
有苹果高管回忆称 , 乔布斯在走之前就偷偷笼络了一批高层管理人员 , 带走了他们 。 “做事不能这样 , 这很下流 。 ”
几天后 , 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 , 斯卡利和董事会决定起诉乔布斯“违背受托义务” , 罪状包括暗中计划建立新公司与苹果竞争、暗中策划其新公司利用苹果公司的计划来设计开发新一代产品以及暗中挖走苹果公司的重要员工等 。 此后 , 双方在媒体上又隔空展开了数次交锋 。
B
对于乔布斯而言 , 1996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 那一年苹果收购了乔布斯的公司NeXT , 使乔布斯得以重返苹果 。
1997年1月 , 乔布斯重新入职苹果 。 虽然是以非正式的兼职顾问的名义入职 , 但甫一上任他就开始介入一些公司人事问题 。 外界普遍相信 , 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只是时间问题 。
八个月后 , 苹果CEO吉尔·阿梅里奥离职 , 弗雷德·安德森接任临时CEO 。 安德森明确表示“会在乔布斯的指导下工作 。 ”就这样 , 乔布斯重新接过苹果的指挥棒 。
乔布斯回归后参与到公司业务的各个方面 , 并召开了一系列会议 。 解决完业务问题后 , 他还认为必须止住苹果高层员工的流失 。
十年间 , 苹果的业绩持续下滑 , 股价跌了太多 , 期权变得毫无意义 , 也因此 , 不断有人选择跳下苹果这艘看起来即将沉没的破船 。
所以乔布斯决定 , 要给高层员工手里的期权重新定价 , 通过降低行权价格的方式提高员工手头期权的价值 , 稳定军心 , 留住员工 。
回归苹果后 , 乔布斯带领苹果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产品:1997年彩色Mac发布 , 2001年iPod发布 , 苹果公司重新崛起 。

2005年 , 乔布斯公布的iPod MP3 , 是当时最畅销的便携式播放器
但关键员工的流失问题仍困扰着乔布斯 。 苹果推动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科技经济的复兴 , 但社交网络的发展吸引了优秀年轻员工的好奇 。
科技行业的复兴使硅谷人才需求大增 , 巨头们将锄头瞄准了竞争对手的墙脚 。
谷歌是苹果最担心的对手 。 2005年2月 , 乔布斯两次给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发邮件 , 指责谷歌公司试图挖走苹果Safari团队成员 , 并表示挖墙脚的行为意味着战争 。 收到邮件后 , 布林立刻通知相关人员 , 停止从苹果挖人的行动 。
之后 , 当时兼任苹果董事和谷歌顾问的比尔·坎贝尔向乔布斯发信 , 表示谷歌CEO兼苹果公司董事施密特亲自同意了与苹果的“互不挖墙脚”协议 。
收到消息的乔布斯立刻给时任Adobe公司CEO布鲁斯发邮件通知此事 。 后续发展证明 , Adobe也与苹果签订了类似的“君子协议” 。

C
硅谷巨头能够达成协议 , 一方面因为他们面临新力量的竞争 。 比如社交媒体兴起后 , Facebook对苹果和谷歌的员工虎视眈眈 , 成为两家公司共同的对手 。
另一方面 , 硅谷大佬们彼此都有或深或浅的联系 。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视乔布斯为精神导师 , 当时谷歌的CEO施密特本身还兼任苹果公司董事 。 协议的达成少不了大佬们牵线搭桥 。
虽然并不合法 , 但2005年到2009年 , 类似的秘密协议仍在科技公司大范围流行开来 , 直到2010年 。
如此大范围的协议不可能不走漏风声 , 2009年 , 美国司法部注意到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