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电商巨头纷纷加速出海,但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前端开发|电商巨头纷纷加速出海,但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文章图片

前端开发|电商巨头纷纷加速出海,但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文章图片

前端开发|电商巨头纷纷加速出海,但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文章图片

前端开发|电商巨头纷纷加速出海,但仍需摸着石头过河

文章图片


此前在2022年9月 , 拼多多在美国推出跨境电商平台Temu , 随即在9月17日就已成功登顶Google Play购物类应用下载量排行榜 , 并领先Amazon Shopping和SHEIN 。 据市场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日前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 Temu在美国市场的安装量已达1080万次 , 并成为了11月1日至12月14日期间美国市场下载量最高的APP 。

一时间 , “美版拼多多成为消费新宠”、“Temu在美国异军突起”等相关报道不断涌现 。 而就在2022年12月初 , 同为国内电商巨头的阿里 , 也因年内第三次向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注资而引发了诸多的关注 。 其实自2016年收购Lazada以来 , 阿里方面便一直在向其“输血” , 截至目前相关资金总额更是已经达到了约48亿美元 。
大厂出海纷纷加速 ,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事实上 , 不仅仅只是拼多多与阿里 , 京东、字节跳动等企业也早已开始布局跨境电商赛道 , 并且近年来动作频频、大有加速之势 。 就在Temu上线不久前 , 字节跳动旗下海外快时尚独立站IfYooou登陆欧洲市场 , 并且不久前TikTok还将直播带货业务拓展到了美国 。 而在此之前 , 字节跳动还曾先后推出独立站Dmonstudio以及独立电商APP Fanno 。
就连一向被调侃“没有电商基因”的腾讯 , 其实也早早的就在东南亚市场布局 , 并投资了电商平台Shopee的母公司Sea 。 此外 , 唯品会方面近期也已正式在东南亚市场推出相关服务、并同步上线了官网与APP 。

其实早在1999年 , 阿里方面就推出了面向跨境贸易B2B业务的阿里巴巴国际站 , 京东也早在2014年就将全球化作为重要战略之一 。 那么这股早已刮起来的“出海风” , 为何会在如今再次搅动整个市场呢?背后的原因或许并不复杂 。
一方面 , 在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 , 如今国内互联网的流量增长俨然已然见顶 , 电商也早已从蓝海变为红海 , 逐渐步入了存量竞争阶段 。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 截至2022年6月 ,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为8.41亿、较上年底下降153万 。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 这也是多年来这一数据首次出现下滑 。
伴随流量红利的消退 , 电商平台也迎来了用户增长放缓、获客成本上升等挑战 。 据亿欧智库在2022年3月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 阿里2021财年的获客成本为477元、同比增长近2倍 , 达到了近4年来的最高点 , 拼多多、京东的获客成本则分别为578元、384元 , 同样处于高位 。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 , 头部电商企业的增长也开始放缓 。 其中在2022年第一季度 , 淘宝出现了成立19年以来的首次季度GMV下滑 , 阿里整体收入的增速也创下历史新低 。 同时 , 京东的营收增速也在2022年前两个季度不断下滑 。

在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 , 阿里CEO张勇就曾表示 , 淘宝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 , 此后将不会再提及用户增长相关数据 , 而是将重点放到“钱包份额” , 也就是单用户消费额上 。 另一方面 , 京东CEO徐雷也曾强调 , GMV是结果 , 但并不是公司短期追求的目标 , 后续将更关心市场份额、现金流和降本增效 。
但相比之下 , 东南亚等海外新兴市场则无疑正在释放巨大的潜力 。 据研究机构eMarketer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 目前东南亚(除新加坡)零售电商渗透率平均值仅2.5% , 作为参照 , 中国实物电商渗透率约为25% 。 而与东南亚低电商渗透率形成鲜明对比的 , 是该地区的高互联网普及率 。 公开数据显示 , 2021年东南亚的互联网总用户数为4.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 , 高于国内的74.4%(截至2022年6月) 。 此外东南亚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 其35岁以下人口占比超过50% , 人口红利有待进一步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