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有朋友会问:做活动分析,是不是也有模型呢?其实不但有,而且很多。而且互联网大厂尤其热衷于创造新模型,以至于每年都有新词冒出来,诸如:AIPL、FAST、GROW、RISE、5A等等,看得人头晕目眩,无从选择。本文作者通过对比总结,与大家分享这些营销模型背后的底层逻辑。
文章插图
一、营销模型的本质遇到新名词,先不要急着“熟读并背诵”,那样越看越晕。俗话说得好:“不信广告,信疗效”。要搞懂这些营销模型在说啥,得先看营销本身需要什么。
从本质上看,营销是正常销售节奏以外的辅助。
因此,想打好辅助,需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 当前正常节奏是什么?
- 辅助要打在哪个点上?
- 辅助实际打上去效果如何?
二、如何识别节奏最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看“销售额”指标。销售额低了,就上个活动刺激下。但是只看销售额的弊端是很明显的,比如销售额增长,来自于同一波用户反复割韭菜。那一旦韭菜割完了,销售额自然无可挽回地往下掉。所以,至少得再看一个“消费用户数”的指标,而且最好能区分新老用户来看。
当看的指标多了,就需要有逻辑地把指标组成模型,系统观察。特别是互联网业务,互联网公司都是先烧钱圈用户再收割,因此不能只盯着销售额。
理论上,用AARRR模型也能识别节奏,上一篇文章分享过,在业务扩张期、稳定期、衰退期,需要关注的重点指标不同。通过监控业务渗透率,用户增长速度,用户流失速度,也能衡量出:业务目前在扩张、稳定还是衰退(如下图)。
文章插图
互联网大厂,掌握的数据更多,因此能站在二层楼,对整个行业的大盘进行观察。
三、AIPL、FAST、GROW三件套阿里系有三个营销模型:AIPL、FAST、GROW。这三个模型的底层数据,都是基于阿里生态里众多的数据源(天猫、淘宝、聚划算、youku、土豆、UC、大麦、飞猪、盒马……),从不同角度对品牌发展节奏进行识别。
比如AIPL,包括:
- A(Awareness),品牌认知人群。包括被品牌广告被动触达、品类词搜索的人;
- I(Interest),品牌兴趣人群。包括广告点击、浏览品牌/店铺主页、品牌词搜索等等主动互动行为的人群。
- P(Purchase),品牌购买人群,指有购买品牌商品行为的人。
- L(Loyalty),品牌忠诚人群,指有复购、评论、分享行为的人。
FAST的逻辑类似,只是更加突出了“用户价值”的概念,包括:
- F(Fertility):全网消费人数总量。
- A (Advancing),消费转化率。
- S(Superiority),高价值人群总量。
- T(Thriving),高价值人群活跃率
GROW模型,则是站在品类角度,看:
- 渗透力(Gain): 指消费者购买更多类型品类/产品对销售增长的贡献;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苹果|从5499元跌至3399元,苹果A14+IP68防水,旧款iPhone加速清仓
- 小米科技|从4999跌至2889元,2K曲面屏+IP68防水,小米老款旗舰售价大跳水
- 骁龙855|从3499元跌至1190元,5000mAh+骁龙855,适合玩游戏
- 京东|国资入场!从80亿增加到300亿,蚂蚁金融的“改变”已经开始
- 60秒长语音不用再从头听了!微信迎来“史诗级更新”
- 阿里巴巴|被苹果无辜“踢出局”,引发央视点名,国产制造该何去何从?
- 马化腾|从不大放厥词,马化腾:腾讯随时被替换
- 飞天茅台|从3499元跌至2799元,100W快充+鸿蒙OS,还有5000万像素四摄
- 戴尔|从美国戴尔看中国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