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家|2021,独立站崛起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品玩英文站 PingWest,作为英文站年度回顾系列的一篇,_原题为为 Direct-to-consumer model in bloom 中文内容根据阅读习惯有所调整。
英文作者丨Rebbeca Ren, Wang Boyuan 编辑丨Chen Du
中文译者丨Wang Boyuan, zhifang 编辑丨Vicky Xiao
在亚马逊,和亚马逊自营有类似影响力的,应该就是来自中国的各路卖家了。多年来,中国出海卖家为亚马逊Marketplace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贡献。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当时的局面可以说是双赢的:亚马逊帮助中国卖家覆盖全球各大重要的电商市场,提供了低门槛的销售平台,与此同时中国卖家为平台提供了质量不错且价格低廉的各类产品,丰富了亚马逊网站的品类。亚马逊与中国卖家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和美国携手助力供应链和跨境零售业的最佳案例。
2019年,从亚马逊电商起家的安克成功上市,鼓励了许多希望开拓更大市场的中国商户,鼓励他们从品牌代工发展成为自主品牌,从源头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可惜的是,蜜月总有期限,因为各种内外因素影响,中国卖家与西雅图电商巨头一度亲密无间的合作还是出现了一些裂缝。
2021年,亚马逊指控一些卖家三番五次违反规定,引导、购买虚假评论,封禁了大批账户,其中本身占亚马逊Marketplace大头的中国卖家也受到波及。不过今年的封禁潮来得更加凶猛,根据深圳市跨境电商协会发布的报告,数万个店铺被禁,导致该行业损失超过1000亿元。其中不乏在亚马逊单品排行榜排名销量前列的“大卖”。
“我们都懵了,搞不懂亚马逊要搞什么。” 曾在亚马逊销售音响支架的深圳卖家王琦告诉PingWest,“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没违规,怀疑是不是那边上面下了什么命令。”
”反正那段时间微信群一会儿就冒出个消息,说哪个大卖也被封了,谁都担心。”
这场风波从年初开始,持续数月,直到末期亚马逊才在一次杭州的电商课堂线下活动里作出了正面解释,说辞和之前的回应没有变化,即亚马逊一直在打击虚假评论和恶意刷单等作弊行为。评论系统是亚马逊电商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和早期的淘宝对于零中差评的执念一样。维系良好的平台环境很重要,但为何最后变成了跨国集体诉讼,和大洋彼岸卖家的哀号(甚至出现了卖家自杀的传闻)。对于亚马逊来说,即使是保护性的举措,是否可以认为存在防卫过当之嫌?
今年,王琦已将他的海外业务主要转向eBay,他也开始尝试在淘宝开拓销售渠道。
中国电子商务的十几年,带动了一大批卖家了解电商这个圈子。而随着中国电商领域的增长进入平台期,卖家的投入成本高企,一些中小型公司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相比国内的两大平台,海外市场利润较高同时竞争相对较小,唯一要求的可能就是语言。
曾几何时,外贸是一种持证上岗的专业技能,公司也需要专门的资质和执照。而现在,只要有基本的英语技能和一点点投入,就可以轻松将国内商品销往国外。出于惯性思维,这些本土电商转型的卖家,他们跟外国客户做生意的方式和他们在国内几乎没什么不同。
在品牌出海的前几年,无论大小品牌,时不时的都会出现宣传翻车的情况,比如发起女用户比美这种在国内论坛时代稀松平常的破冰搞热度的活动,严重的可能因为不了解当地文化,错误的把某重要用品划归的不恰当的品类。不是为这些行为开脱,错了就是错了,但深究下来基本都是思维的惯性,没有“像当地人一样思考”。
求好评也是一样。这是早期淘宝好评系统带来的文化惯性。可能很多人已经没有印象,在物流不发达,信任体系没有建立的电商初期,淘宝这种纯粹的第三方卖家平台,好评是最重要且唯一的衡量标准,一条中评可能毁掉卖家所列商品以后的销售,一条差评基本可以宣告店铺死亡。这种情况也顺应出现了职业差评师、差评勒索等黑灰色行业,令卖家苦不堪言。此外,这种一维的评价体系起到的负面效应,就是一旦产生纠纷,售后的体验螺旋下降,买家天然不信任卖家,卖家认为买家可能是潜在的差评勒索,最后以恶语相向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