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街,断尾求生( 二 )


回顾蘑菇街在遭受商家被迫二选一而急剧减少时的情况 , 同期的垂直电商们 , 如今基本已经成为时代尘埃 。而蘑菇街硬是凭借“小而美”的时尚女性电商定位顺利转型且杀出重围 。
然而 , 或许是此前在没有“反垄断”相关法规环境中受挫难忘 , 蘑菇街掉入了追求高、大、全的规模化陷阱——不是同一量级、同一风格的选手 , 却与一些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的电商巨头近身肉搏 , 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部分进行对抗 , 最终陷入了困局 。
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特点与美国相反 , 美国的电商特点是独立垂直站百花齐放的同时 , 头部仅亚马逊一家独大 , 而国内电商市场则是前期集中 , 后期多元 , 在阿里、京东的夹击下 , 拼多多、快手、抖音等逐个崛起 , 让电商市场份额逐渐分散 。
然而在依靠小而美的差异化杀出重围的同时 , 蘑菇街选择的是中国电商企业一直以来的方向——平台化、规模化 , 这是电商行业一以贯之的商业共识 , 却让蘑菇街掉入了高投入、高成本的规模化陷阱 。
二、断尾求生下的盈亏平衡
为什么从技术开刀?
这是许多人对蘑菇街本次裁员行为的疑惑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根基 , 一半甚至大半在于技术 , 当一家公司放弃技术团队 , 是否代表着它选择已经“命悬一线”?
对于技术与模式创新力十足 , 却屡屡错过风口的蘑菇街来说 , 从技术团队开刀的裁员动作其来有自 。
在经历2016年并购、2018年流血上市等一系列事件后 , 蘑菇街似乎反应过来自己的处境 , 选择专一的直播电商赛道 ,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纯粹的直播电商APP(以短播切片取代了传统图片货架) , 试图从电商模式中再现“小而美” 。
但这还不够 , 2021年上半年的蘑菇街寻求的还是“全品类” , 并且在积极进行拓品类的尝试——这样的尝试显然没有获得太大成功 。
或许是发现自己要的还是太“多”了 。在其9月举办的商家大会上 , 蘑菇街宣布自己押注原创设计 , 将对女装、新消费赛道的更细分领域进行深耕 。
这的确是一条适合蘑菇街的路子 , 但这样的模式显然并不需要很强的互联网技术属性与规模化的营销投入 。
这或许才是蘑菇街断尾求生的原因——脱离规模化陷阱 , 重归小而美 。
继续翻看财报 。据蘑菇街未经审计的2022财年上半年财报(2021年4月1日-2021年9月30日)显示 , 其该季度的总收入和亏损分别为1.695亿元和6990万元 ,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支出均超过8500万 , 研发支出与管理费用均超过4000万的 , 而最高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超过1.6亿元 。
既然不再追求规模化 , 并且押注原创设计女装领域 , 蘑菇街这一次的选择比2020年4月的那一次更果决——长痛不如短痛 , 直接断尾求生 。
销售费用成本可以通过减少信息流、品牌投放的方式收缩 , 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而主营业务成本、研发支出、管理费用 , 都与企业团队规模息息相关 , 这次的裁员或许是蘑菇街转型专注做B端服务的信号 , 即发挥其运营主播、商家的优势 , 将运营能力变现 , 同时为蘑菇街现有的高粘性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 提升ARPU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