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种草为何回归评价平台?基于豆瓣、亚马逊、大众点评的深度观察( 二 )


我们接下来 , 分别从平台特点、评分逻辑两大方面来深刻剖析一下这三个典型模式 。
1.文艺领域的豆瓣
1)平台特点
豆瓣最近过得可“不太平” , 《风起洛阳》未播先评事件 , 将豆瓣的评价体系一时间推上了风口浪尖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豆瓣也确实有些许无奈:文艺领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 其评价结果往往会随着个人审美差异、经济文化差异、政治理念差异以及粉丝效应等因素而变得不纯粹!
用户种草为何回归评价平台?基于豆瓣、亚马逊、大众点评的深度观察】因此建构一套文艺类评分体系 , 难度其实非常高 。 从本质来看 , 豆瓣的评分逻辑是以民主投票方式形成大众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 , 可以理解成一种风向标 , 并不是纯质量的评判体系 。
2)评分逻辑
用户种草为何回归评价平台?基于豆瓣、亚马逊、大众点评的深度观察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豆瓣的评分机制 , 被称为“大众评审团机制” , 主要是“一人一票” , 即把豆瓣用户的打分(一到五星换算为零到十分)加起来 , 再除以用户数 , 就得到了豆瓣评分 。
这个分数完全来自程序的计算 , 中间没有编辑审核 , 每过若干分钟 , 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 , 记入最新打分人的意见计算分数 , 豆瓣评分计算到小数点后一位 。
这种尽力“照顾”个人情感的评分逻辑 , 意味着一部电影的豆瓣评分 , 是由来评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见决定的 。
在早期 , 豆瓣就意识到评分体系需要长期与刷分水军进行对抗 。
那豆瓣是如何应对这方面问题的呢?
豆瓣为此建立了“反作弊”的防御机制 , 叫做剔除“非正常打分” , 即有程序专门识别“非正常打分” , 在算分的时候剔除不正常评分 。
根据豆瓣内部员工的叙述 , “非正常评分”大致有四类:注册/收购帐号刷高分的 , 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 , 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 , 铁杆用户“捍卫豆瓣评分公正”反水行动的 。
对于与影片无关和人身攻击内容的判定 , 豆瓣采用算法+人工的方式筛选 。 具体被定义为与影片无关和人身攻击并未详细解释 , 不过针对人身攻击豆瓣方面举了一个例子 , “如果用户评论‘恶心’是没问题的 , 但是评论‘xxx恶心’则会被判定为人身攻击 。 ”
豆瓣为了照顾“个人情感” , 其算法并没有特别严厉 , 而人工的方式 , 难免耗费人力物力 , 而且难免存在纰漏 , 也正是豆瓣评分的这种底层逻辑 , 才出现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 豆瓣最近的“不太平” 。
但电影领域的评分体系 , 并非只有豆瓣这么一种算法 , IMDb的TOP250电影算法就显得更加“严苛” , 采用的是贝叶斯统计算法 , 其公式如下:
其中 , WR(WeightedRank)指最终的加权得分 , V指投票人数 , M指进入TOP250所需的最小票数 , R指普通算法的平均分 , C指目前所有电影的平均分 。
总的来说 , IMDb的评分机制不是求和平均 , 而是优质用户权重高 , 马甲水号权重低 。
豆瓣在计算TOP250电影时 , 也借鉴了这类加权平均分的算法 , 但在M值和C值上会与IMDb有所不同 。 豆瓣250还会对电影上映时间有要求 , 只有上映时间超过一年的电影才有可能上榜豆瓣250 , 从而避规一些电影的刷榜行为 。
小结:豆瓣充分照顾了每个用户的评价权 , 其坚持的中立和独立评分原则 , 也让豆瓣成为影视行业最具公信力和参考力的评分体系 , 但如何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下 , 维系好评分体系的公信力 , 是豆瓣的需要继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