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HiFi级”SSD音质更好?聊聊那些音质的玄学( 二 )


CD音质比无损压缩格式好? 笔者不止一次看到 , 发烧友在争论无损音乐音质是否真的“无损” , 其中的“铁证”就是无损音乐还原成Wav格式后 , 文件一Hash发现竟然有了差异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 , 所谓“无损”压缩 , 其实还是对音频数据进行了删改 , 要想高音质那还得靠CD?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
无损还原成Wav后 , Hash和原始Wac不一样?
CD本身就是数字音乐的载体 。 音乐在进行数字化后 , 往往会被封装成为PCM制式的CD 。 CD中的PCM音频一般是16bit、44kHz的规格 , 通常使用Wav格式来储存 。 普通CD中的音频是PCM , 但PCM却并不只局限于普通CD规格 。 PCM音频还可以做到24bit、384kHz这样的高清音频规格 , 这类如此高规格的音频在蓝光影片的音轨中比较常见 ,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专门用高清音频做音乐制品 , 不过近年随着人们对音质有了更高追求 , 高清音频规格也越来越常见了 , 例如索尼力推Hi-Res高清音频 , 苹果音乐也开始提供高于CD规格的高清PCM 。
Apple Music苹果音乐的无损并不额外收费 , 且PCM音频的规格最高可达192kHz
无论是16bit、44kHz的CD规格PCM , 还是高清音频PCM , 它们的原始波形Wav文件都是可以压制成为无损音频的 。 这个过程 , 的确不会对音质造成什么影响 。
所谓无损压缩 , 大家接触得其实很多 , 例如一个rar文档 , 解压出来文件和压缩前完全没有区别 , 这就是无损压缩 。 无损音频也是一样的道理 , 把无损音频重新转换成为Wav原始波形文件 , 音频数据不会有任何区别 。
无损音频的波形和原始数据是一样的 , 没有分别
之所以无损音频还原Wav格式后 , Hash值发生了变化 , 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
◆在转码时人为处理了音频数据 。 例如有的发烧友 , 将CD规格的PCM转码为无损压缩格式时 , SRC成为更高规格的音频 , 如此一来听感可能会更加细腻(原理类似图像插值) 。 这类情况 , 无损压缩的确可能是“有损”的 。
◆在转码时加入了metadata 。 一些无损音乐转码器在压缩音频的时候 , 会在音频文件加入额外的metadata信息 。 这部分metadata信息往往是用来储存音乐的相关信息的 , 例如某首歌的歌名、歌手、所属专辑等等 , 这些信息和音质无关 。 某些无损音乐编码工具 , 在转换格式的时候 , 就在metadata中写入了此文件“由某某编码”这类内容 , 转换回Wav文件后这些信息也没去掉 , 所以就造成了压缩前后文件的差异 。 但这个差异 , 和音质无关 , 无损压缩仍然是无损的 。
在metadata中写入了东西 , Wav文件的Hash就不一样了 , 但音质是完全相同的
但有的朋友信誓旦旦确定 , 亲自用耳朵收货 , 发现无损音质的确差了那么点意思 , 这怎么回事?很不幸 , 这可能是被假无损给坑了 。
假无损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噱头 , 看到某首歌是MP3 , 对品质有要求的人可能就无视了;但看到是无损的话 , 妥妥的把歌收藏起来啊!这种情况下 , 无损就意味着流量 , 但手中没有无损音乐或者原始音源怎办?就靠骗了 。 于是某些无良音乐网站把MP3做成假无损 , 用户美滋滋下载以为捡到宝 , 但其实只是捡到了一堆占据额外空间的无用数据 。
那么要如何鉴别假无损?其实假无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缺乏高频信息 , 打开波形图后一看就一目了然 。 但开启波形图太麻烦 , 使用一些软件 , 也可以做到这点 。 笔者这里推荐使用Foobar2000来进行无损识别 , 下面是详细教程 。
简单来说 , Foobar2000有一个颇为神奇的无损识别插件“fooCDtect” 。 在Foobar2000安装了这款插件后 , 就可以通过“转换”菜单找到“辨别无损”的选项 。 你可以在播放列表中选中N首歌 , 然后一次性进行无损辨别 。 如果结果显示的是“CDDA-100%” , 那么就说明这肯定是真无损 , 否则就有可能是假无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