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光传为宇宙中传播速度最快的物质 , 现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 我们通常说的光速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 , 实质上是一个近似值 , 通过多年来的精密测量 , 光速的真实速度为299792458米每秒 , 之所以取30万公里 , 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记忆 , 另外一方面是为了计算的简捷 。 那么 , 光速是如何测量出来的呢?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对于光速的测量 , 从历史进程上来看 , 基本上是沿着人们对光线传输方式理解上的转变 , 以及测量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样的脉络进行的 。 在16世纪以前 , 人们认为光线传输是瞬时完成的 , 根本不需要时间 。 到了17世纪 , 随着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家 , 相继提出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特别是力学定律以后 , 人们对速度的理解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 并且对光和电等现象的认知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既然它们都属于物质 , 那么就必然拥有相应的速度 , 于是对光线的传输速度开启了密集的实验 。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在17世纪初 , 伽利略就率先开展了相关实验尝试 , 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在相隔1.5公里的两座山头上放置两盏灯 , 先用物体对其中的一盏灯进行遮挡 , 并开始计时 , 在另外一个山头上的助手一看到灯熄灭 , 就立即用物体把另外一盏灯也进行遮盖 , 当伽利略看到对面山头上的灯熄灭后 , 就立即停止计时 , 试图用这种方法计量光线传输3公里所需要的时间 , 继而得到光的传播速度 , 不过由于计时设备精确性不高 , 而且人眼观察和用手操作的误差非常大 , 伽利略的实验没有成功 。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到了1676年 , 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发现 , 地球处在太阳与木星之间的周期 , 与地球处在太阳与木星连线之外的周期相差15天 , 因此它认为光速的传播是有速度上限的 , 于是他利用监测仪器 , 测算出了地球远离木星和接近木星时 , 木卫一从木星阴影中显现所经历的时间 , 同时考虑到木卫一围绕木星公转的时间以及地球的公转周期和公转线速度 , 测算出了光的传播速度为约为2.2x10^8m/s , 现在看来这个测量结果与真实的数值误差仍然很大 , 但是这个实验开启了应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光速测量的先河 。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1728年 , 英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利用恒星光行差的方法进一步测量了光速值 ,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 ,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带来的观测太阳角度的变化 , 进而推导出光的传播速度 , 测量结果为3.01*10^8m/s , 精确度大大提升 。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1849年 , 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首次应用了非天体观测法实施了光速测量 , 他所采用的方法为齿轮测速法 , 测出的数值为3.15*10^8m/s , 以后的很长时间里 , 其他科学家应用这个方法不断进行修正测量 , 精度逐渐提高 , 一直到1926年测得的数值 , 现在看来误差率仅为十万分之一 。
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个数值是巧合吗?
文章图片
当1861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之后 , 猜测光线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波 , 从而通过理论计算的方式计算出了光速值约为3*10^8m/s , 此后许多科学家采用这种方法 , 借助测量光线的真空磁导率和真空介电常数 , 对光速值进行了更加精密的测量 。 进入20世纪中后期 ,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 , 科学家们又应用了谐振腔法、无线电干涉法、激光干涉法等新方法 , 使光速真空传播速度的精度又得到明显提升 , 特别是激光干涉法的应用 , 从光速等于激光的频率和波长的乘积入手进行测量 , 因为对于激光来说 , 测量其频率的误差可以达到十亿分之一 , 而通过干涉仪与基准波长86-氪605nm光谱线对比测量出的波长误差率也控制在十亿分之一 , 因此这种方式测出的光速理论上是目前最为精准的 , 在1972年时通过这种方式测得的光速值为299792.4562±0.0011m/s , 之所以有“±” , 主要是由于86-氪605nm的光谱线的误差所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