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测任务|祝融号火星车工作状态如何?火星探测将有哪些新发现?( 二 )


张荣桥说 , 此次合作双方团队“一拍即合” 。 试验过程中 , 祝融号火星车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 , “火星快车”接收数据后转发给欧方 , 再由欧方转发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 中方技术团队解译后 , 判读数据的正确性 。
“通过这次合作 , 验证了欧方轨道器与我们的火星车进行中继通信的可行性 , 我们也验证了相关设计标准与国外设备的兼容性 。 ”张荣桥说 , 后续双方还将进一步开展科学数据中继通信合作 。
在天问一号任务实施过程中 , 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测控支持、载荷研制、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 共同为增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贡献智慧和力量 。
张荣桥举例说 , 在天问一号探测器研制过程中 , 中国与欧空局就火星的环境模型数据进行了技术交流;今年10月日凌期间 , 中国与欧洲和澳大利亚天文研究单位联合 , 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10多处的射电望远镜开展了太阳掩星探测 , 通过分析电磁波信号受太阳风干扰的情况 , 研究太阳风内禀湍流引起的行星际电子密度涨落等科学问题;此外 , 中国还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空局开展了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合作等 。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是开放的 。 ”张荣桥说 , “我们欢迎有意愿的国家在各个层级上开展合作 。 ”
张荣桥表示 , 火星探测数据研究是接下来的合作重点 。 “我们的数据非常丰富 , 开展合作的空间很大 。 按照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相关管理规定 , 探测数据届时会向全世界的科学家提供 。 各国科学家可通过其主管部门 , 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联系交流合作事宜 。 ”
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
按照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整体规划 , 到2030年前后 , 中国将以火星探测为主线 , 开展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和木星系探测等任务 。
“目前小行星探测任务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 我们将努力按照既定计划发射实施 。 ”张荣桥说 , 小行星探测任务除了科学研究的意义之外 , 也将通过技术的递进式发展 , 为后续火星取样返回验证相关技术 。
“火星取样返回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技术挑战 , 目前还没有国家做得到 。 ”张荣桥说 。
人类已经实现了登月 , 嫦娥五号在去年完成了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 , 从火星取样返回为什么这么难?张荣桥直言 , 从火星取样返回与月球有天壤之别 。
难点之一是“逃逸速度”——火星的“个头”比月球大得多 , 从火星上起飞返回需要更大的逃逸速度 , 这就要求火箭有更强的动力 。
难点之二是“大气”——与月球的真空环境不同 , 火星表面存在大气 , 从火星表面起飞就像在地球上发射火箭一样 , 需要一整套适应火星大气环境的飞行产品及其控制系统 。 再加上往返火星路途遥远 , 火星环境恶劣 , 都增加了取样返回的难度 。
“诸多难点最终都集中在一个课题 , 就是火星表面的起飞 。 这涉及到燃料低温储存技术、动力技术、控制技术等 。 我们准备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 , 把这些关键技术解决掉 。 ”张荣桥说 。
木星系探测也是中国行星探测的目标之一 。 张荣桥说 , 到目前为止 , 人类对木星系的认知尚浅、探测有限 , 木星系孕育着大量科学新发现的机会 。
“木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环境极其恶劣 。 到达木星附近 , 它的太阳光照强度只有地球附近的3% 。 如何获取能源、抵御和适应极端的空间环境 , 这都是要努力解决的难题 。 ”张荣桥说 , 从月球到火星 , 再往外走向木星 , 这是中国行星探测走向深空的必然趋势 , 也将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