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特|理解阿里巴巴现状的3个关键词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作者:萧拙,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几乎每个大公司都有过一段甚至几段“低谷期”,这段时间的他们备受质疑、股价承压,比如1993年的IBM、2009年的微软、2018年的苹果。
低谷期总是看空观点最多的时候,各种或大或小的问题都能成为公司今日状况“佐证”,只是过多的信息也容易模糊了事情本来的面目。
《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曾在书中提到“消火栓效应”,即面对一张模糊的消火栓照片时,清晰度越大,反而越难辨认。同样的,当人们对细节了解越多,看到的“噪点”也越多,越可能把它们当成真实信息。
当前的阿里巴巴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阿里巴巴看上去和过去落差明显,但比起关注落差,更重要的是看清,落差到底是市场情绪,还是说真的进入了下行轨道。
要回答这一问题,一切都要回到阿里巴巴本身,回到其所思所想,以及它对当前形势和未来的判断上来。而日前的阿里巴巴投资者日活动提供了一个及时的观察窗口。
在梳理完所有投资者日活动材料和高管回应后,「真探」试图以竞争、战略、治理三大关键词切入,还原一个更清晰的阿里巴巴。
关键词一:竞争把竞争作为第一个关键词,并非因为阿里巴巴对此关注最多。实际上,阿里高层在投资者日谈论的更多是自身能力建设和路线规划,鲜少提及同业。
但外界最关注的总是竞争,而竞争叙事里最常提到的是“下沉市场”,部分声音将下沉市场视为新玩家动摇阿里巴巴地位的原因,并将后者描述成一种被动的“追赶者”。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阿里巴巴关于下沉市场的阶段成果展示:截至今年9月末,淘特、淘菜菜去重后的年活跃消费者达到2.7亿,年同比增长200%;去重后的日均交易订单量同比增速超过400%。
高增速传递出了明显信号: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渗透下沉市场,这不是简单的“被动追赶”能实现的。
虽然都姓“淘”,但淘特、淘菜菜诞生于阿里B系,因此两者的成绩更多来源于其对集团已有供应链能力基础的利用和改造,而非烧钱补贴式的纯C端打法。
M2C模式(生产者直连消费者)是理解阿里巴巴渗透下沉市场的核心逻辑——淘特、淘菜菜分别深入工厂和农场,从原产地为下沉市场带来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由于中间流程被极大缩短,生产端和消费端都能获益,一家牙刷工厂可以把超市卖199元的电动牙刷做到售价14.9元,而工厂利润率仍达13.5%。
淘特|理解阿里巴巴现状的3个关键词
文章插图

成功渗透下沉市场,意味着阿里巴巴消费者生态的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阿里巴巴全球生态体系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12.4亿,其中9.53亿来自中国市场。
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各地区、各年龄段人群消费偏好迥异。如果只靠单一产品,平台将无法满足消费端的多元化需求,相对应的,平台ARPU值必然会因为用户数的增长而被稀释。
但阿里巴巴的增长是量和质的同步增长。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投资者日活动透露,尽管用户基数大,但阿里巴巴国内生态9.53亿用户的年度消费ARPU值为8400元,并未因用户增长而被稀释。
要实现如此成绩,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大量获得新用户,但不因此导致新老用户体验冲突;2、竞争压力下,高端用户不流失;3、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多场景需求,做高全体用户的ARPU。
【 淘特|理解阿里巴巴现状的3个关键词】“剑走偏锋”的故事总是迷人,但正面迎击行业级挑战、应对复杂难题更见功力。有质量的增长背后,是阿里巴巴“多端策略”的成功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