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近邻星系做“全面体检”——积分视场光谱巡天项目MaNGA简介( 二 )


图3.MaNGA积分视场光谱得到的星系性质分布 。 从左往右分别为SDSS图像(图中紫色六边形代表MaNGA的视场)、Hα辐射(反映恒星形成率)、气体速度、恒星速度、D4000(反映恒星年龄)(图源:MaNGA官网)
MaNGA项目为期6年(2014-2020) , 利用位于阿帕奇山顶天文台的2.5米望远镜对近邻宇宙(平均红移0.03)大约10000个星系进行了积分视场光谱的观测 。 MaNGA星系样本的恒星质量大约在109太阳质量到1012太阳质量之间呈均匀分布 , 没有对星系倾角、所处环境、星系形态等性质做筛选 , 因此MaNGA的星系样本能够接近无偏的代表近邻星系 。 同时 , MaNGA的视场覆盖了样本星系至少1.5倍的半光度半径的范围 , 其中三分之一的星系能达到2.5倍的半光度半径 , 能够对星系大部分区域进行光谱分析 。 与其他较早或者同期的积分视场光谱项目(SAURON、ATLAS3D、CALIFA、SAMI等)相比 , MaNGA的星系样本数大大增加 , 从72(SAURON)、260(ATLAS3D)、600(CALIFA)、3000(SAMI)增加到10000 , 意味着MaNGA不但能够准确全面地刻画每一个星系的性质 , 也能提供足够多的样本进行统计性分析 。
给近邻星系做“全面体检”——积分视场光谱巡天项目MaNGA简介】在日常生活中 , 体重的测量是体检里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 , 对于星系同样如此甚至更加重要 , 用MaNGA对近邻星系做“全面体检”自然也少不了星系的“体重增长”这一项目 。 MaNGA巡天项目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对星系中恒星形成历史及其“熄灭”机制的研究 。 所谓恒星形成历史指的是星系中恒星形成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 当星系中有大量冷气体时 , 质量超过金斯质量的气体团块就会坍缩形成恒星 , 这时星系通过大量新恒星的形成处于质量快速增长的阶段;当星系中的冷气体逐渐消耗 , 恒星形成率就会降低甚至停止 , 成为一个几乎没有恒星形成的“熄灭”星系 。 恒星作为星系的基本组成成分 , 恒星形成历史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星系的“体重增长史” , 尽管星系的“体重增长”还可以通过合并其他星系的方式 , 研究恒星形成历史及其“熄灭”机制仍然是理解星系演化的重要环节 。
许多机制能够降低星系的恒星形成率乃至使其“熄灭” , 主要原理是通过影响星系内冷气体的含量来调节恒星形成率 , 冷气体作为“食物”提供了星系“体重增长”的物质来源 , 当“食物”不足时星系的“体重增长”就会逐渐变缓乃至停止 。 目前星系的“熄灭”机制主要分为“自内向外”(inside-out)和“自外向内”(outside-in)两种模式 , “自内向外”熄灭机制包括活动星系核的反馈作用移除星系中心气体、核球质量增长消耗星系中心气体等等 , “自外向内”熄灭机制包括星系受到其他星系的潮汐剥离而失去气体 , 星系在介质中运动时因为冲压剥离(rampressure)作用下失去外围气体、星系无法吸积冷气体“窒息而亡”(strangulation)等等 。 可以说 , 星系“控制体重”的两个方式是“少吃”(不从外界补充冷气体)和“多动”(通过气体外流或者剥离作用移除自身已有的冷气体) 。 通过MaNGA积分视场光谱得到的D4000径向分布 , 可以发现大部分MaNGA星系中心的恒星年龄更老 , 处于“自内向外”的“熄灭”过程(见图4) 。
给近邻星系做“全面体检”——积分视场光谱巡天项目MaNGA简介
文章图片
图4.MaNGA星系中D4000的分布反映了星系“自内向外”的熄灭机制 。 左图是D4000径向梯度和中心D4000的关系 , 右图是1.5倍半光度半径处D4000和中心D4000的关系 。 蓝色的点代表有大量恒星形成的星系 , 绿色的点代表部分区域恒星形成停止的星系 , 红色的点代表完全“熄灭”的星系 。 (图源:Wangetal.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