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品牌出海成主流趋势,中国企业该如何抓住机会?

以购买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制造OEM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加工方面,利润有限。目前还承受着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必须想方法提高利润。
好在,在经历了40多年的代工历程后,我国的自主自造和研发水平都具备了开发自主品牌的实力。因此,有不少拥有生产和研发技术的商家已经开始寻求转型,品牌出海DTC成为趋势。
中国跨境商家最多的就是站群卖家和供应商。
站群卖家面向消费者,但受到第三方平台牵制太多,同时面临佣金不断上涨的情况,因此从去年开始,建独立站成了这类商家转型的热门办法。
供应商则是面向买家和经销商,但是目前中国的供应链也面临隐藏危机。
中国原材料上涨很明显,汇率波动也对低利润厂商造成很大困扰,另外疫情作用下货运价格一直在涨,这三个因素让中国商家在成本控制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在互联网信息如此透明的当下,买家会比价、会用别人开的价压自己的原供应商,成本侧痛点越来越明显。
另一个隐藏危机则是连锁反应,一些买家为了压低成本,开始将供应商的选择范围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像是东南亚、印度等。
对于一些小的中国供应商而言,一年可能只靠一个买家维持运转,买家减单或者退出,对这种小厂商绝对是致命打击。
一方面,在成本上中国供应商比不过东南亚等国家,另一方面工人高龄化、人手短缺可能会拉长成单周期。这是中国供应商很早之前就露出苗头的问题。
因此,才会有越来越多供应商去做站群、做品牌。
此外,受疫情影响,海外的电商平台的渗透率明显提高,线上购物的交易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毕竟,在各种形式的互联网的加持下,品牌在线上比较容易扩大自己的私域流量。
同时,在国情的影响下,国家大力鼓励出口,品牌出海受政策鼓励支持。
这一切无不在推动品牌建设的发展和输出。


我们想要做好品牌出海,首先要搞清楚:品牌出海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宇亮,在第七届全球数字营销峰会(GDMS)上分享了以下两个视角和六个维度来看中国企业出海的挑战。
两个视角:
一、外太空的视角。
出海的困难,在于本身的地域属性和本源性强。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抛开本身的语境和文化,设计的产品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理解和热爱。
二、村民的视角。
用外太空的角度看整个产品后,再扎根融入当地的社区,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你的产品,用他们的方式获取产品。
六个维度:即产品功用、2C品牌、2B品牌、企业品牌、CEO品牌和国家品牌,其中中国品牌基本做到了产品功用和2C品牌两方面,但其他维度亟待探索。
“出海远远不止购买量、点赞数、卖产品到海外,这些只是完成目标,真正要做的是让品牌出海。”张宇亮强调,品牌进入一个市场前,必须对它有基本了解,比如人口组成、政局、潜在风险等,更要懂得“2B”思维,和决策层沟通,从宏观层面做战略制定,了解影响资本与商业市场走向的当地团体,用他们的语言传递品牌想输出的内容。
同时,当危机发生的时候,品牌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发声渠道,第一是树立品牌形象,第二是让公司在全球有更好的发声和曝光,灵活运用当地的“游戏规则”加强品牌的文化和软实力输出,赢得市场和目标受众认可。
总而言之,“我们的品牌若想走出去,就不要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而是以当地消费者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